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加快推进以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工程(点)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每个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中心和国民体质监测站,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身条件。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的“农村文体工程”和五件实事之一的“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工程”,结合全省乡镇区划调整和镇村布局规划,加快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重点建设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路径等体育场地,力争2007年全省基本实现“村村有体育场地”的目标,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体育健身服务。加快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力争到2008年全省每个乡镇建有体育健身中心。在农村集中居住区建有5万个健身点(简易体育器材和小篮板),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大力实施全民健身精品战略。坚持建设与活动并举,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机制创新、活动推进,加快“环太湖体育圈”、“沿江体育带”健身基地品牌建设,启动“东陇海体育线”、“沿海体育走廊”的规划建设工作,各市、县(市、区)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全民健身品牌。大力推行“体育进农村”、“体育进社区”、“人人健身家家乐”行动计划,将全民健身周延长为全民健身月,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元旦健身长跑、全民健身月、老年人体育节和全省单项运动项目联赛等,组织好长三角体育圈、沿江体育带等特色区域的全民健身大联动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提高组织程度,扩大社会影响,逐步打造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大力加强“假日体育”、“休闲体育”、“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长廊”等城乡健身景观建设,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的紧密结合,培育一批城乡健身景观品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第二节 竞技体育
认真贯彻国家体育总局《2008年奥运争光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江苏竞技体育“1029工程”,坚持“改革创新、优化结构、服务奥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推动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以备战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和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为重点,发挥举省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2008年奥运会上,力争参赛项目、参赛人数、参赛成绩全面超历史,对国家的贡献位居全国前列,突出贡献奖排位稳定在全国前六名;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参赛成绩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不断改革完善训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布局,突出重点,走集约发展的精兵之路。加强分类指导,做优做强击剑、田径、举重、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柔道、自行车、跳水、射击等重点项目,形成若干集团优势;积极提高网球、花样游泳、艺术体操、拳击、散打、摔跤、赛艇、帆船帆板、蹦床、跆拳道、武术套路、冰上舞蹈、篮球、排球、女子足球、男子手球、游泳等优势项目和基础项目,培育夺金点,扩大夺金面;稳步提升潜优势项目和其它项目,扩大争分夺牌面;适当裁并少数项目,合并同类项,缩短战线。逐步成立项目管理中心,全面推行队委会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缩小管理跨度,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益。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路子,逐步拓宽优秀运动队社会化、多元化发展的渠道。
促进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我省科教发达的优势,密切优秀运动队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组织力量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大胆引进先进的训练理论,不断改进训练手段和方法,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训练质量。大力推进训科医管一体化,优化管理体制,充实优秀人才,增强科技攻关能力,提高组织程度、科医服务水平和综合管理效益。坚持“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工作方针,加大反兴奋剂工作力度。
加强运动队伍建设和管理。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四有”新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队伍管理,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歪风邪气。努力构建新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保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并努力扩大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实施“金牌教练工程”,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竞争上岗,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练员的政治素质、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训练执教水平。重视训练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升训练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