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对于全国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办好奥运会,对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激励各行各业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的作用。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光荣任务,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我省体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是全省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
--十运会的成功举办,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不断增长,参与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我省运动员在十运会上的出色表现,使全国体育界和全省人民对江苏体育在北京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促使我省体育工作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快又好地发展。
--“十一五”是江苏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重要时期。省第十一党代会确定今后五年全省总的奋斗目标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到2010年左右,以省为单位实现江苏全面小康建设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基本达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一个惠及”的要求。苏南要率先实现县县全面达小康,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苏中要实现总体全面达小康,力争大部分县(市)全面达小康;苏北要加快全面小康进程,有条件的县(市)要努力全面达小康。这必将为体育强省和体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提出更加现实而迫切的要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江苏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事业发展全局,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和第十一届全运会为重要任务,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苏接见全国群先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决定》(苏发〔2002〕11号),大力弘扬十运精神,继续按照“抓基层、打基础、增后劲、上台阶”的工作思路,抓紧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全面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大力活跃体育赛事,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地推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强省,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作出积极的贡献。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体育的根本任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以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我省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坚持率先发展。紧紧抓住江苏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两个率先”的要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加压力,负重奋进,争创一流,加快发展,争当全国体育工作的排头兵。
--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推进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式从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变。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竞赛、体育科教等各项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高体育服务能力。
--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体育科教资源配置,促进各项体育工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努力提升体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体育队伍建设,强化继续教育,积极引进人才,努力提高体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坚持以法治体。增强体育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健全体育法规体系,推进政务公开,提高以法治体的公共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十一五”期间,江苏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十五”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再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全面提升江苏体育整体实力和在国内、国际体坛的竞争力,努力形成体制机制灵活、人才结构合理、场地设施优良、科技教育发达、群众体育普及、竞技水平领先、体育产业繁荣、赛事活动丰富、体育社团活跃、对外交流广泛的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把江苏基本建成与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强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