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置名的举报和申诉;
(二)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批示;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其他组成人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六)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七)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
(八)其他问责信息来源。
第十条 行政首长被问责的,采用以下方式问责:
(一)诫勉谈话;
(二)通报批评;
(三)责令作出检查;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责令辞职;
(六)建议免职。
采用前款第(五)项、第(六)项方式问责的,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根据有关信息来源,发现有关行政首长可能有应问责情形的,县长可以责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或者监察局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工作应当在60日内完成,形成调查报告上报县长。调查报告应当提出问责或者不予问责的建议。
在调查核实过程中,被调查的有关行政首长应当向调查组作出书面说明。
第十二条 县长接到调查报告后,可以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县长办公会议讨论,作出问责或者不予问责的决定。
第十三条 对有关行政首长作出问责或者不予问责决定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送任免机关,并书面告知有关行政首长。
第十四条 被问责的行政首长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问责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县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诉。
县人民政府接到申诉后,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决定另行组成调查组在30日内进行复查。
第十五条 经复查,问责决定认定的主要事实清楚的,维持问责决定;认定的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由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县长办公会议决定撤销问责决定。复查决定,应当书面告知申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