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的通知

  “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卫生许可证”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签发。
  第十一条 公共场所因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造成危害健康事故的,经营单位应妥善处理,并及时报告。
  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报告范围包括:
  (一)因微小气候不符合卫生标准造成虚脱、休克;
  (二)空气质量恶化造成呼吸道传染病暴发,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三)强烈眩光刺激造成短暂性视力损害;
  (四)强烈噪声造成短暂性听力损害;
  (五)饮用水水质污染造成介水传染病流行或中毒 ;
  (六)公共用品和公共设施不符合卫生要求引起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副霍乱,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以及皮肤病,性病等传染性疾病;
  (七)因游泳池水质不洁造成急性结膜炎、中耳炎、皮肤病、肠道传染病流行;
  (八)因意外事故造成一氧化碳、氯气、氨气,消毒杀虫剂中毒;
  (九)造成严重和较大范围的环境恶化,污染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
  (十)虽未造成明显的危害健康事故,但存在潜在性危害因素。
  事故报告责任人是经营单位卫生负责人,当班职员和参加诊治、抢救受害者的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也有义务报告。
  第十二条 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报告;发生死亡或同时发生三名以上(含三名)受害病人,报告责任人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和主管部门;如重大事故和可疑刑事案件,必须同时报告公安部门。
  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报告二十四小时内,会同有关人员进行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及时写成“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现场报告书”,报送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卫生监督机构,重大恶性事故同时抄报卫生部,事故主管部门和主管单位,并建立档案。
  第十三条 公共场所因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造成危害健康事故的,经营单位应按照下列要求妥善处理:
  (一)抢救受害者脱离现场;
  (二)迅速送病人到医疗机构就医;
  (三)防止事故的继续发展,确保不扩大危害范围和不继续恶化环境;
  (四)在不影响实施上述措施的前提下保护好现场。

第三章 卫生监督

  第十四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分级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