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口径的统一与日常维护。数据口径是数据的利用格式,口径的不统一,造成数据的重复。统一数据口径就是使各部门充分利用数据,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在加强数据管理工作的初期,应做好数据口径的统一规范工作。随着数据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应以数据口径的日常维护为主。
2、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严格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正确性。数据采集过程就是数据进入网络信息系统的过程,采集到的数据是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对以后的数据操作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求数据本身是正确的,数据的采集是准确的。
3、对基础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与整理,满足不同工作要求。基础数据是税收工作中产生的未经加工整理的数据,难于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因此,应根据各项工作的不同要求,合理加工基础数据。对于系统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数据,也要经过规定的程序加以修改。
4、通过多种方式对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质量。目前对数据的操作方法,手工与计算机自动并存,存在着许多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特别是在数据的录入与调整环节,手工操作较多,容易出现差错,因此要求对不同阶段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审核。
5、合理保存数据。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做到准确、及时地保存数据,为数据的充分利用提供保障。
6、准确、及时地传输数据。通过网络准确、及时地传输数据,可以形成有效的数据流,保证数据的时效性,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7、数据发布。按照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定期对内或对外发布各种数据,提高数据共享程度。
8、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加以执行,对数据的采集、审核、调整、存储、传输、发布等操作进行有效的规范与控制,确保数据的质量与时效,并以此建立数据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9、建立数据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目前,数据操作过程十分复杂且人为因素较多,出现差错的可能性较大。为保证数据的质量与时效,必须与数据的操作过程同步,建立数据监督制约机制。数据监督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形成单位内部各工作岗位之间有效的监督;外部监督是各单位之间的相互监督。监督是对数据操作过程的监督,是对数据质量与时效的监督。
四、市、区两级计会部门是数据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全局(包括市局、区县局直属分局)数据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以及数据管理的考核评价工作。在市局及各处室、区县局直属分局及各科室、各税务所设立数据管理员岗位,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数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