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布局的总体要求:一是经济特区内分步实施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二是城市中心区域内新建项目根据其对环境影响情况(噪声、大气、水污染等),按环境分区要求以及片区的环境容量选址;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要向开发区、产业带集聚;三是扩大和强化高新区、保税区功能辐射的集聚效应,促进区域产业带(片)的形成和功能开发;四是乡镇工业项目要按村镇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布点和改造;五是严格控制新建污染型项目;通过易地改造,相对集中现有污染型企业,提高污染整治效益。
重点产业布局安排:
汕头市区北岸“一带三片”(即西部产业带、东部、中部和北部工业片区):西到西北部,以汕头大学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片区为依托,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及技术服务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发展,东部及铁路沿线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汕头市区南岸“一片三区”(即广澳工业片、河浦、三联和马窖工业区):依托汕头保税区和广澳深水港,重点发展现代化高科技工业和机械制造、纺织化纤等大运输量工业及转口加工、“两头在外”等工业。
南澳岛:发展风能综合利用,开发潮汐发电、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品(药品)开发等海洋产业项目。
潮阳市: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形成以电子信息设备、音像制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机械、塑料、日用轻工等行业为支柱产业的民营群体。
澄海市:重点发展电子、玩具、轻型机械、塑料制品、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轻工行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从区域布局发展看,一是特区和广汕路、汕汾路沿线较发达地区要领先发展。即特区要高起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广汕和汕汾公路沿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骨干企业,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先走一步,带动其它地区发展。二是潮阳、澄海纯农次发达地区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大发展力度,发展以个体、私营和混合经济为主的乡镇工业,争取用三五年时间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三是南澳和潮阳、澄海的山区、老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以海产品、林果蔬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四是要把发展乡镇工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潮阳的峡山、两英、和平、谷饶,澄海的莲下、东里、隆都,南澳的深澳等8个镇作为建设重点,合理布局,引导乡镇工业向小城镇聚集,创建一批“一镇一支柱、一村一产品”的生产基地。争取到2005年,工业产值超10亿元的镇从2000年的20个增加到26个,产值超2亿元的村从54个增加到70个,工业小区数从53个发展到60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园区从2个增加到5个。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1、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关系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长期要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强对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导,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落实专门机构负责,运用行政法规和经济手段进行指导和协调,制订统一、规范的产业结构调整管理办法。其次,要加强规划,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广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列出我市鼓励发展的产品目录、改造提高产品的目录和限制淘汰的产品目录,以此作为产业发展项目审批、利用外资审批、金融机构贷款安排及政府实行相关政策优惠等工作的基本标准。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各地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并要根据市场的变化逐步调整规划。第三,要制订扶持政策,加快调整步伐。为适应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惯例接轨,要对我市原来的优惠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一些与实际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重新整理一套对工业支柱产业政策倾斜的扶持措施,特别是要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努力降低工业投资成本,真正改善投资软环境。第四,要加强管理跟踪。要建立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动态信息管理制度,运用我市的信息网络,及时对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监督。我国加入WTO,工业行业管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借助各行业协会的力量,推动产业的结构调整。这方面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行业管理新路子,培育和健全各类行业协会,发挥其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维护行业整体利益的作用,促进产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