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有一定市场前景和技术生命力,在相当时期内仍适合发展的传统优势产品,如纺织服装、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要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防治污染、扩大出口等目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这些行业和产品档次,适应市场需求,巩固和提高这些传统产品的竞争力。
3、做强做大一批企业,促进组织结构调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每家企业年产值仅4534万元,最大的也只有十多亿元。虽有一些骨干优势企业,但缺少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与国内的大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相当部分企业经营者安于现状,易于满足,或者传统的自主经营观念影响,不愿意与人家联合经营,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已不再是“船小好调头”,而是“船大抗风险”。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强做大一批企业。一是着力扶持优秀骨干企业走资本经营之路,发展为上市公司。要引导已上市的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汕头电力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加快资本运营步伐,进一步扩大规模实力。抓好汕头东方锆业有限公司、金刚玻璃有限公司、宜华集团公司、猛狮集团公司等已经完成改制并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规范运作,按期完成辅导期并通过验收,争取尽快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对汕头莱达集团公司、汕头凯撒集团公司、汕特自动化电器设备总厂有限公司、华汕电子器件有限公司等一批要求申报上市的企业尽快进行股份制改革,按照《
公司法》及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进行改制,尽早进入上市辅导期,加快上市步伐。从2002年起,每年要争取有1-2家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运作,促进生产要素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达到最优经济规模,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鼓励有规模、有实力的骨干企业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资产为纽带,名牌产品为龙头,实行强强联合,发展成为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同时,对产品有销路、有技术基础而缺乏资金、经营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进行并购,实现优势互补,壮大骨干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各区县(市)要结合实际,选择一批优秀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从政策上扶持,技术上引导,管理上加强,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规模、上档次,使它们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动和支撑作用。
中小企业在我市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条件,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鼓励支持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引导它们向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和企业集团发展。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路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适度发展吸纳就业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高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4、科学规划,调整产业区域布局。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市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全市对产业发展布局的规划滞后,2001年,全市民营工业约占全市工业的70%,但缺乏有序的规划和管理,一些产业分散,不能形成群体效应。因此,要加强产业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原有的基础,做到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各区县(市)要选择两三个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加快发展,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