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汕头工业现代化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壮大总量与提高素质并举的方针;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为重点,引导、扶持企业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加快信息产业化,促进工业现代化;要以支柱产业为主导,以合理的产业组织为载体,以地方产业布局为特色优势;加大规划管理、招商引资、技术进步、扶优汰劣、市场开发的力度,构建具有汕头特色、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主要目标
工作目标:“十五”期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保持持续、稳定、有效增长。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43%,平均年递增10%左右。
在产业结构上,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形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化工、机械、食品、医药、玩具工艺等支柱产业,促进整个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增创工业新优势,使工业支柱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65.76%提高到“十五”期末的75%。“十五”期间,力争全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00项以上,信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以上。
在产品结构上,到2005年,通过国家或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的产品(企业)达3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目前的11%左右提高到20-25%。全市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产品达到5个,评为省著名商标产品达到35个。
在组织结构上,围绕培育发展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培育一批以优势行业、名牌产品为龙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汕头工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引导中小企业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路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适度发展高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在产业布局上,要优化工业布局,增强特区工业辐射功能。同时,根据各区县(市)的特点,发挥各地的优势,尤其是各工业园(区)的优势,加强规划和指导,使区县(市)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形成产业的群体效应。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1、加快发展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高技术是新形势下国内外竞争的核心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决定着一个城市将来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要始终把高新技术作为我市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及新型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把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电子信息、化工、医药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突破口,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武装和提高纺织服装、机械、食品、印刷包装、轻工等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工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电子信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近十年来,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电子信息制造业无论从生产规模、产品门类品种,还是从产品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2000年,我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3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下同)的3.78%;完成工业总产值22.17亿元,占6.44%。十年来年均递增33%,远远高于全市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的水平。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有12家,其中8家年产值超亿元。基本形成了以电子元器件、通讯器材、工业应用电子产品为主导,数字光盘、无线数据网络、计算机外接设备、终端产品相结合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电子信息制造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后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发展重点。一是电子元器件和新型电源及材料方面,要拓展高密度多层印制板、高分辨率大尺寸液晶显示器、大功率晶体管、表面贴装元器件、电子敏感元器件、窄长型免维护蓄电池等高技术产品的规模,形成我市的电子元器件产业群。二是通信器材及设备方面,大力发展光纤电缆、通信器材、通信电缆、物理发泡射频同轴电缆、竹节电缆等。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来汕投资,把发展低端通信产品作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和突破口,努力使我市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低端通信产品制造基地。三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方面,要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积极发挥软件园的孵化作用,在数字音视频技术以及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软件化和集成化技术等软硬件开发技术上,吸引国内外著名软件开发机构到我市落户,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成果,推动软件技术成果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