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品种1997-1999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乙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12.7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5.7%;1999-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8.63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7.46%。
(3)品质性状
2000年生产试验,山东省种子站统一取样,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试结果:粗蛋白含量13.7%,湿面筋31.2%,沉降值32.8ml,吸水率59.3%,形成时间3.5分钟,稳定时间3.9分钟,软化度62%,评价值52。
2000年和2001年由主持单位抽样,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国家区试黄淮北片混样分析区试和生产试验样品,结果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3.8%和14%,湿面筋34.5%和31.2%,沉降值为36.7和38.1ml,吸水率62.3%和65.3%,稳定时间8.0分钟和6.0分钟。
(4)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在全省亩产400-500公斤地块推广种植。最佳播期范围为10月1日-15日。鲁西北及鲁北地区适播期以10月1日~10日为宜;鲁西南和鲁南地区以10月5日~15日为宜;鲁中地区多为丘陵山地,可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期。高产栽培条件下要求基本苗10-12万,冬前群体应控制在60-0万,春季最大群体应控制在80-100万,最终成穗40万左右。高产地块须水肥后移,酌情采取化控措施壮秆防倒。
2.济麦21(原代号988044)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2004年8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4]022号;同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12。
(1)特征特性
半冬性,幼苗半直立。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最大分蘖107.5万个,亩有效穗42.8万穗,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生育期241天,比对照晚熟1天,熟相较好;株高76.9厘米,穗粒数35.1粒,千粒重38.1克,容重769.7克/升;株型较紧凑,叶色淡绿,叶片细长,旗叶上冲,穗层整齐,较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中等,硬质。2003-2004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2)产量表现
该品种2001-2003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乙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15.17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5.97%;2003-2004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9.61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9.14%。
2002-2003年度国家黄淮北片冬小麦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47公斤,比对照增产6.1%。2003-2004年度国家黄淮北片冬小麦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8.6公斤,比对照增产4.65%。2003-2004年度国家黄淮北片冬小麦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5.91公斤,比对照增产6.09%。
(3)品质性状
2003-2004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粗蛋白含量(干基)14.30%、湿面筋32.3%、出粉率72%、沉降值30.6毫升、面粉白度93.8(aacc测试法)、吸水率59.8%、形成时间4.5分钟、稳定时间3.5分钟、软化度104FU。
(4)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于在全省高肥水地块推广种植。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适期播种要求基本苗8~12万,冬前适宜群体80万左右,最大分蘖100万,亩穗数40万左右。施足基肥,足墒播种,浇好浇足越冬水。春季及时划锄,起身至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扬花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防御干热风危害,提高千粒重。及时防治病虫害。蜡熟至完熟期及时收获。
3.烟农24号(原代号烟475)
烟台市农科院选育而成,2004年8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4]024号
(1)特征特性
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叶片大小适中。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最大分蘖106.6万个,亩有效穗38.9万穗,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生育期241天,比对照晚熟1天,熟相好;株高79.8厘米,穗粒数36.3粒,千粒重41.9克,容重776.1克/升;株型紧凑,较抗倒伏;穗纺锤形,顶芒、白壳、白粒,籽粒较饱满,粉质。
(2)产量表现
该品种2001-2003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20.14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8.45%;2003-2004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46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7.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