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技队伍力量雄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今后十年,要继续增强和保持这一优势。要坚持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重点解决“人才断层”、人才难于流动、人才开发方面的问题。要全面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规,完善和健全法制管理机制,进一步装备工业行业现代化多功能的继续教育中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年轻一代科技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开展表彰、奖励优秀企业家和破格高聘青年科技人员的工作;继续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改革,调动和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打破大锅饭和人才难以流动的局面,以多种形式招揽人才;举办各种类型人才培训班,选拔、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外语好的外向型人才,抓紧建设国际合作培训中心;加强科技队伍思想建设,鼓励和吸收科技人员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才干,出成果,出人才,提倡奉献、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进一步完善人才重奖政策,为改善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办几件实事。努力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
要努力学习、宣传、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用以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积极促进科技和教育的结合,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素质。
(五)强化科技成果推广意识和职能,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八五”期间,重点选择技术成熟、效益显著、覆盖面广的重大科技成果一百项,组织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进入传统产业的进程,形成系统配套,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加强科技成果推广立法,完善配套政策,规范推广行为。对重大成果推广要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广全程服务体系,各区县局科技部门,以及行业、企业、科研单位都要设专人抓推广工作,充分发挥企业技协推广网络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要引进、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一抓到底,工业行业要有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成果推广的技术培训工作,农村要走出科教结合的新路;建立科技成果推广基金和发明专利基金。多渠道筹集推广资金,逐年增加科技贷款。同时,大力开拓技术市场,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商品化转移。今后十年,技术合同成交额比“七五”翻两番,技术交易商品结构逐年提高,技术市场信息采用率力争达到40%—50%。大力开展专利实施工作。
(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从改善外部环境和加强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强化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机制。尽快制订并实施企业总工程师工作条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管理办法和企业科技进步考核指标等有关条例,形成较完整的、协调配套、同步作用的政策与措施;计划、经济、科技、财税、工商、银行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宽松有利条件。企业要按照纲要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把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企业技术进步的规划,着眼于提高技术水平、设备水平、工艺水平、产品水平,克服短期行为;加强内部科学管理,眼睛向内,从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确保质量、提高效率等方面挖掘潜力,将技术进步指标纳入企业升级考核体系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中,硬指标和软指标统一考核;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保证体系,不断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从输血方式转变为造血方式,扶持微利或亏损企业依靠技术进步走出困境;深化改革,从机制入手,发展科、技、工、贸一体化,开展创建科技先导型企业活动,建立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动力机制,促使企业真正转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
(七)建立和健全科技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科技情报、图书文献、专利、标准、计量、科技统计、技术监督以及物资、设备和仪器等方面的工作。“八五”期间,进一步用现代化手段装备科技情报信息网络体系,到本世纪末,形成功能齐全,运行高效,具有国际九十年代初水平的信息系统;沟通国内外信息渠道,进一步开发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TIPS),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及时提供技贸信息。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智力,促进科技力量参与国际竞争今后十年,国际科技合作要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与科技攻关、技术引进、进口替代及技术出口等项工作密切结合,针对我市急需的技术领域和学科开展工作。全方位开展政府与民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为科技人员出国考察、出国进修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积极引进智力和人才,增加专项资金,为外国专家在津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利用外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与国外合作研究与开发,发展“三资”高技术企业,使技贸密切结合;建立与国际技术市场相联系的技贸窗口,逐步形成信息、技术、价格、资金、生产、管理等方面与国际市场相联系的经营体制。与外向型经济相适应,我市科技发展面向国际市场,逐步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开放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