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规模,并根据学校的层次、科类和实际情况,分别确定发展的速度、目标和重点,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力争到下世纪初,使其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进一步调整布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3)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我省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在层次结构上,适度发展本科教育;重点发展适应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人才需求的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时适当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大力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在学科、专业结构上,加快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办出特色,尽快形成学科、专业优势;加快老专业的更新改造,拓宽专业服务范围,减少专业种类,增强适应性;加强工程技术、商贸、金融和应用文科等学科建设;新建一批适应我省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专业,以及若干边缘、新兴学科。
(4)进一步调整高校布局,有计划、分步骤地办好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点。目前,首先集中力量重点办好安徽大学,赋予其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之尽快上质量、上水平,争到列入国家“211工程”;同时在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机电学院有选择地办好一批重点学科点;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进入“211工程”;继续重视和加强师范教育,选择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二三所师范院校,实行长远规划、重点建设,使之在同类学校中起示范作用;充分发挥部委高校、军事院校的办学优势,为我省培养紧缺人才;积极推行高校之间的联合办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高等学校,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5)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首先要充分发挥现有学校的作用,挖掘办学潜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到2000年,力争多数本科院校校均规模提高到3000人以上,专科学校提高到1800人以上。其次,在规划发展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专业、学科时,要依托基础设施好、办学潜力大的老高校,在相近、相关学科上进行发展;综合大学理科为主的院校,要走理工并重、文理交融的路子,向技术应用延伸;重点高校要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拓展研究方向,以逐步形成新的学科和专业;布点设置新专业时,要统筹考虑地方需要和部属院校、省属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再次,要大力加强地区性专科教育。地、市主办的高等专科学校,要有计划地增设面向第三产业、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专业,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三、改革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