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切实保证对节水灌溉的投入
要逐步建立以农民投入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节水灌溉投资体制。引导群众投工投劳,自力更生兴建小型水利工程,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民办水利,引导农民和集体资金投向小型水利工程和节灌设备。打井节灌配套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大,农民投入能力还很弱,单靠农民自筹和贷款有一定困难。因此,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把西部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优先列项,优先实施,增加投入。要把国家分配给我省的起动内需资金和财政发放的债券的一部分用于西部干旱地区节水灌溉,由省计委和省财政厅拿出具体办法。省级财政要在原有农水费每年1000万元和预备费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2000万元节水灌溉专项资金;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自给工程、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农业开发等专项资金,每年要拿出4000万元捆起来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省级水利基金每年要拿出2000万元;每年争取国家给我省投入贴息代款2亿元;地市县财政、企业支援和群众自筹2亿元,每年可筹集资金5亿元。这些资金采取统一立项、区域建设、项目管理、滚动使用,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要划分事权,分类投入,打井、建蓄水池、小塘坝原则上以农民自筹为主,大、中型喷灌设备国家给予一定比例的投入,引进的高科技含量大型喷灌设备国家适当增加补贴比例,小型喷灌设备、微滴渗灌设备原则上国家不予补助,以贴息代款为主。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投入部分可以实行周转滚动使用,经济贫困地区可以实行无偿补助。国家投入占很大比例的大型设备由所在县(市)的抗旱服务站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
四、搞好科学试验示范,加强对节水灌溉的指导
科技主管部门,要把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加大投入,重点研究。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要组织力量,抓紧研究、开发和推广经济适用、易为农民接受的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对节水技术研究、试验和推广,从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块予以支持。继续抓好节水增效示范区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对节水灌溉的典型示范引导的作用。要合理布局旱田灌溉试验站,组织农业、农机、水利等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搞好业务衔接,密切配合,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特点,综合研究,总结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阶段的节水灌溉模式,提高水、肥、机的高产高效技术的综合配套组装水平。制定出各种作物节水灌溉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对农民节水灌溉的科技指导。节水灌溉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技术措施,目前,农民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效果的发挥和制约了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利用一切有效形式,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节水灌溉的技术培训,让每个农户都有一个节水灌溉的“明白人”。全省8个节水灌溉国家级重点县,要在水源建设和输水、灌溉等方面,建设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工程,在全省起到示范、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