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粮田”建设的科技支撑项目,重点抓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质、高抗、高效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和新组合,使良种的覆盖率达85%以上。组装配套推广先进成熟的旱育稀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水稻抛秧、玉米营养育苗和定向栽培,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晚造赶早造等综合技术等,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率达90%以上。根据各粮食生产区域的气候和生态特点,充分利用早晚季的光热资源,推广不同品种的搭配和栽培模式。用先进实用和高新技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吨糖田”建设科技支撑项目,重点抓引进、推广高产、高糖、适应性强的甘蔗优良品种,组织有生物技术支撑的良种繁育基地和良种良法的推广队伍,因地制宜配套推广秋植蔗、冬植蔗和深耕深松、配方施肥、套种绿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技术等,组织好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使甘蔗新品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首先在10个县(市)开展50万亩吨糖田综合技术示范,实现亩产原料蔗7.5—8吨,收获期平均蔗糖份14.5—16%,并及时在全区蔗区推广。
“万元田”建设的科技支撑项目,重点以推广名优新品种为突破口,组装和配套配方施肥、滴灌、反季节栽培、无公害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适合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和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组合生产模式、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组合生产模式、种养结合生产模式等,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农产品产量、质量及效益。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技术服务,在每个地、市、县建设联通区外、国外市场的信息网,组织信息分析服务队伍,为“万元田”建设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引进、开发、推广一批农产品产后处理和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四)信息产业化计划
三年内,建成覆盖全区、网联区外的信息网。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用科技信息;建立党政信息交换网,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信息资源;建立电子商务系统,为扩大对外开放服务;建立工农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网,组建20个左右与区外、国外联通的专业性信息服务中心,为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提供现代科技支持;在五个经济区域内,分别建立1—2个种养业全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一支与网络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信息服务队伍。
培训千名信息服务人员,建立30个左右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及时对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专利、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传播。通过信息网建设,使每年工农业产品的销售量提高5%左右。
建设应用软件工业园,使每年有10个以上的软件成果商品化,软件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每年支持100个信息技术物化产品的开发,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
(五)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
重点抓好南宁、桂林、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外开放力度,以项目为中心,营造产业化的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区外、境外高新技术项目、人才、智力和资金。完善开发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设开拓、务实、精干、高效的领导班子,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扩大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充分发挥创业服务的中心作用,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的孵化。在南宁、桂林、柳州、北海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示范、辐射和带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尽快形成规模效益。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01年,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海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50个以上,三个开发区和北海市高新技术产品的总收入达到130亿元左右,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50%以上。积极推荐符合上市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