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包括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及黑河市所属部分县(市)、国有森工林业局和国营农牧场,土地面积1643.1万公顷,占全省36.1%,其中耕地面积57.9万公顷,占全省6.3%;林地面积762.8万公顷,占全省52%,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基地。该区生态环境特点是:山体广阔,山势和缓,河谷宽浅;气候冷凉湿润,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左右,降水量500-600毫米,森林覆盖率高达63%;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40人;该区森林蓄积量大,林分质量好,经济价值高。过去,该区长期采育失调,每年消耗森林资源超过生长量;山产资源种类比较多,蕴藏比较丰富,但开发很少,利用率很低,特别是野生动植物和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不到1/10。
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建设要点是:1.重点调整林业生产结构,从采伐转向营林管护,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资源。2.加强江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森林、草地等植被的保护,在水土流失较重地区,重点营造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人工草地,严禁滥垦乱伐,坚决控制人为的水土流失。3.以林为主,林农牧副相结合利用林木立地条件好的优势,建设能够永续利用的林业基地;在山前台地、沿江平原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造成水土流失的陡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充分利用林间草场和其它山区资源大力发展牧、副业生产,促进山区生态经济全面发展。
(四)南部长白山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主要有张广才岭、老爷岭,包括牡丹江市所属各县(市)及哈尔滨市所属部分县(市)、还有许多国有森工林业局、县(市)林场及少数国营农牧场。土地面积706.4万公顷,占全省15.5%,其中耕地面积97.6公顷,占全省10.6%;林地面积297.8万公顷,占全省20.3%,是省内重要的林业基地和多种经营基地。该区生态环境特点是:地貌类型复杂,立体气候明显;气温较高,年均气温3.4℃;降落水较多,年均降水500-750毫米;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农林交错,林木生长率高,森林后备资源多,山产、土特产多,多种经营比较发达;区内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势量充足,适于发展水稻生产;中药材、野生浆果酒料、野生淀粉、野生油料、野生蜜源等植物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但近些年来森林资源日趋危机,林分质量不断下降,珍贵树种红松、“三大硬阔”以及稀有的赤松、紫杉等在天然林中已很少见;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起伏大,土壤抗侵蚀能力差,形成3.5万多条侵蚀沟;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有的甚至濒于绝种。
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建设要点是:1.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林业生产由原木生产转向营林管护,大力推进宜林两荒造林、迹地更新造林、改造疏林地、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搞好森林抚育管理,遏制林缘后退,提高林木生长量,提高森林质量。2.在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气候温凉、雨水充沛、柞林密布、土壤腐殖质层深厚的有利条件,搞好资源立体开发,积极发展林果、人参、木耳、黑豆及养牛、养羊、养鹿、养蜂、养蚕等多种经营,同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产业化道路。3.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搞好水土保持;超标准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山间平川谷地的水、土资源,搞好水利工程配套,因地制宜扩大水稻生产。4.开发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建设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系统、自然遗迹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
(五)中部丘陵漫岗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该区域居于松嫩平原波状起伏台地,包括拜泉、克东、克山、望奎、海伦、巴彦、阿城、宾县、讷河、北安、嫩江、五大连池、依安、绥化、绥棱、庆安、五常、兰西、明水和青冈、呼兰等21个县(市)。该区土地面积约496万公顷,占全省10.9%,其中耕地248万公顷,占全省27%,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农林牧结合区域,是全省麦、豆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该区生态环境特点是: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土壤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为主,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农业开发较早,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现多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灌木林。丘陵漫岗地坡度缓而长,表土疏松,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的0.7-0.8米,降至0.20-0.35米。该区沟蚀严重,有的地方沟壑纵横,有的侵蚀沟深达10多米,耕地被切割严重。该区土壤地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