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远期目标(2031年-2050年)。到2050年,全省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主要目标是:全省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宜林地全部绿化,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复,优质草地占70%以上,草地生产总体能力和草地动态监测、灾害测报体系建设等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坡耕地实现梯田化;全省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绿色经济成为牵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特色经济。
四、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和分区要点
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划分5个类型区域。
(一)西部松嫩平原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包括齐齐哈尔市所辖9个县(市)(拜泉、克山、克东除外)、绥化地区(安达市、肇东市和兰西、明水、青冈3个县的一部分)、大庆市所辖4个县及哈尔滨市所辖的双城市和农垦系统所属部分国营农牧场。土地面积718.9万公顷,占全省15.8%,其中耕地271.9万公顷,占全省29.6%;林地面积108.6万公顷,占全省7.4%;草地面积164万公顷,占全省25.2%。该区生态环境特点是,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质肥沃,资源丰富。黑土、黑钙土占60%左右,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之一。其西部草原面积大、草质好,以优质羊草为主。该区开发较早,人多地少,垦殖率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较高,但后备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年平均降水量400-500毫米,比较干旱、多风。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旱田灌溉基础较好,是全省主要商品粮和牧业生产基地。该区中部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重,南部风沙土及其荒漠化现象已出现,草地碱化程度日趋严重;一些县(市)风蚀严重,耕地荒、硬,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脆弱,是全省比较贫困的县(市)集中区。
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建设要点是:1.在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比重,建设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2.加强对盐碱区的改良、利用,采用生物、农艺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改良土壤现状、调整种植结构、防止次生盐渍化。3.努力搞好“三化”草地改良与治理。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实行划区轮牧和定时施肥,加大牧区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实现草地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4.积极推广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
(二)东部三江平原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包括佳木斯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七台河市、鸡西市及部分国营农牧场、国有森工林业局。土地面积981.3万公顷,占全省21.5%,其中耕地241.2万公顷,占全省26.2%;林地面积209.8万公顷,占全省14.3%;草原面积68.8万公顷,占全省15.9%;湿地面积约有197.1万公顷。该区生态环境特点是: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下游,地势低平,海拔50-100米,并有大片沼泽;土壤自然肥力较高,土壤以白浆土、草甸土居多;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只有68人,人均耕地多,粮食商品率高;国营农场多,机械化水平高;后备资源多,水源比较充足,发展潜力大。但该区由于过去垦建脱节,低洼易涝荒地开垦多,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洪涝灾害比较频繁,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近年来,有些地方盲目开垦湿地,削弱了湿地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建设要点是:1.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维护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加快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地。2.粮食增产以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为主,严禁不合理毁林毁草开荒。3.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生产体系,把大部分以小叶樟为主的沼泽化草甸,改造成为割草场,开垦条件较好的天然草甸发展畜牧业。4.加强以治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蓄排并举,土水肥林草路综合整治,不断改善该区生态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