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目标: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省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生态工程,建设和推广生态农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全部种上适应性较强的优质林草,“三化”草地全部得到恢复,绿色食品开发成为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全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环境体系、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建设一个山川秀丽、繁荣兴旺、美丽富饶的黑龙江。
各阶段的目标是:
(一)近期目标(1999年-2010年)。到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新增人工造林面积87.9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4.7%;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80万公顷;新增治理“三化”草地40万公顷;西部干旱、风沙、盐碱区发展旱田节水灌溉40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200万公顷;完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121”(即10个试点县、20个试点乡、100个试点村)网点工程;建设高标准、水利化、林网化农田面积100万公顷;建立全省布局合理、手段先进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保护体系;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00万公顷,其中水稻40万公顷,大豆20万公顷,玉米15万公顷,小麦10万公顷,杂粮、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各5万公顷,绿色畜产品占全省畜产品总量15%以上。
到2010年,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主要目标是: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22.3%;植树造林145.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2%,平原农牧区防护林林种和树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改良草地12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地33.3万公顷,新增草地33.3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153.3万公顷,建设一批草地综合示范工程和优良牧草种子基地,草地生产能力提高80%以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规划自然保护区由现在的104个(面积267.14万公顷),扩大到152个(面积445.2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自然保护地达到77个,保护区、地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10.1%;生态农业试点县由现在的8个,增加到30个,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0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400万公顷,土壤肥力明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完成一批对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农村能源工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200万公顷,其中水稻80万公顷,大豆40万公顷,玉米30万公顷,小麦20万公顷,杂粮、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各10万公顷,绿色畜产品占全省畜产品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二)中期目标(2011年-2030年)。全省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趋于融洽、协调,并构筑起全省绿色产业的经济框架。主要目标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万平方公里,加上近期目标治理面积,占全省应治理面积的60%;新增人工造林面积20.3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8.9%,林种树种结构合理;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新人工草地100万公顷,改良草地150万公顷,新增草地40万公顷,“三化”草地全部得以改建,草地生产能力比现在提高1.2倍以上;生态农业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运用;绿色食品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总面积的30%,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绿色畜产品占畜产品总量的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