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黑龙江省1999年-2050年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四)生态农业:198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几点意见》,并成立了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把生态建设纳入整个农村发展的轨道。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拜泉,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斗,人工林保存面积6.8万公顷,治理侵蚀沟6112条,修梯田3.5万公顷,等高打垄4万公顷,种地埂生物带1.3万公顷,水土流失受到控制,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从国家级贫困县变为产粮大县。
  (五)绿色食品开发:全省已有93户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有9个品种,128个产品,占全国绿色食品总数的12.6%。其中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7个,占全国总数的25%,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2个,进入一年生产建设期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个,均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全省已有54个县(市)、45个农牧场生产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监测面积已达20万公顷。
  从总体上看,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有些地区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某些方面的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9.6%,其中水蚀、风蚀、冻融侵蚀面积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3.7%、5.7%、10.6%。水土流失造成耕地耕层越来越薄,养分不断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干旱、洪涝、风沙灾害频繁发生。
  二是森林资源危机,生态功能减弱。全省森林资源曾长期处于采育失调局面,林业建设水平较低,造成森林分布不均,林分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功能不齐全。加上局部地区集中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种植,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大大降低。近年来,森林覆盖率逐年有所增加,但森林幼、中龄林所占比重较大,成、过熟林相对较少,结构失衡和功能退化的局面未能改变。
  三是草原面积减少,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建国初期,全省草原面积880万公顷,现已减少到433万公顷。全省草地沙化面积11.7万公顷,碱化面积34.6万公顷,退化面积不断扩大。
  四是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珍稀物种逐渐减少。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等已很少见,红松、黄菠萝、水曲柳、核桃楸等珍贵阔叶树种在我省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野生药用植物人参、刺五加、五味子、三棵针等资源不断减少。
  五是环境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工业“三废”排放量逐年增加,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全省除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兴凯湖、五大连池水质较好外,其它水域均不同程度受到了污染。除大庆市外,省内大多数城市大气质量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土壤污染也呈现加重趋势。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促使黑龙江省逐步走上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
  三、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紧抓住黑龙江省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大搞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全省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优势,巩固和提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增强绿色意识,开发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确保农业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尽快把黑龙江建成全国绿色大省和生态示范省。
  --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省影响大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点,讲求实效,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性措施,提高综合治理效益;坚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建设和保护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坚持依靠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坚持以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短时期的经济增长。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系列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优势,大力开发绿色产业。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