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地区是全市产粮大县集中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贫乏,灾害性天气突出。年均降雨量只有900毫米~1000毫米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加之缺乏骨干水利工程,调蓄能力差,供水保灌率低,抗旱能力弱。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个别地区已出现一定程度的“水荒”现象。干旱、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突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强度大。森林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比全市低9.58个百分点,中低产田土多,丘陵坡瘠地多,土地垦殖指数高,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达60.2%,比全市高7.4个百分点,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5000吨/平方公里·年左右,中度和强度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5%。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还损毁耕地,淤塞塘、库、堰等水利设施。三是次级河流水污染日益突出,加重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
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改善丘陵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人畜饮水及丘陵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丘陵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小流域片区综合治理和西部供水工程建设,强化次级河流水污染整治,加强坡耕地改造,发展节水、旱作和生态农业,改善农村能源状况,促进丘陵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中低山区
中低山区主要包括东北部、东南部的綦江、万盛、南川、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城口等8个区县(自治县、市),面积22555平方公里,总人口439.87万人,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7.4%和14.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5人;人均耕地1270亩(统计数为1.2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307元。森林面积865万亩,占全市的33.4%,森林覆盖率25.7%;水土流失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的29.4%;坡耕地面积485.6万亩,占全市的23.0%。
该地区属于典型的老、少、山、边、穷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一是林草建设任务重。该地区有林地面积1431万亩,草地面积810.4万亩,林地和草地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5.2%和60.0%。森林覆盖率比全市高4.72个百分点。但林草自然退化严重,天然林禁伐后,林粮矛盾比较突出,草地建设和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任务重。二是山地地质灾害严重。山区地质地貌复杂,高差大,山地气候特点明显,有的地方还是“暴雨中心”,山洪暴雨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地质灾害频繁,对自然生态环境构成较大破坏。三是坡耕地比重大,耕作粗放。坡耕地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65%~70%,且地块零星、分散、瘠薄,重力侵蚀和坡面侵蚀相互叠加,造成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治理任务极为艰巨。
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中低山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全市林草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中低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山区立体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发展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和经济林,开展小流域片区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改造,搞好草场草地建设,使中低山区生态环境有根本改善。
(四)主城区郊区
主城区郊区包括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等近郊6区,幅员面积1435平方公里,总人口300.51万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1.70和9.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94人;人均耕地0.35亩(统计数0.28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961元。森林面积32万亩,占全市的1.2%,森林覆盖率14.6%;水土流失面积619平方公里,占全市的1.5%;坡耕地面积42.3万亩,占全市的2.0%。
该区拥有依托大城市的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和非农产业经济优势,农业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地矛盾突出。该区城乡交错,土地利用率较高,人均耕地有限。随着城市的扩展,人口的增加,大量农地还将被征用,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二是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各类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三是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环境污染向乡村蔓延,城郊土地的荒芜废弃,农药、化肥的广泛施用,使得城郊环境污染尤为突出,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难度。
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城郊现代农业和城郊环境的改善,直接影响到重庆主城区功能发挥和重庆直辖市形象。主城区郊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保护城市防护体系,建设城市绿色屏障,提高生态效能;加大城市水土保持力度,控制各类工程活动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治理污染与生态保护并重,提高城郊环境质量。
四、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把持久的奋斗和阶段性的攻坚结合起来,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本规划把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市生态环境最具影响,对实现近期和中期奋斗目标最为重要的地区和工程作为全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集中力量予以支持。
(一)近期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
按照轻重缓急,把三峡库区、丘陵地区、中低山区确定为全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沿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河干流沿线,主骨架公路及铁路两旁逐步展开。今后5年和到2010年,要在重点地区启动建设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通过抓重点区域和流域,抓典型示范工程,治理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力争重点治理地区在短时期内有较大突破。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全市生态环境建设。
三峡库区。把三峡库区放在全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首位,坚持移民安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优先实施一批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力争使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在近期内取得显著成效。加强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停止天然林砍伐,大力开展营林造林,对已经建成的防护林带进行重点管护,25度以上的坡耕地停止开垦;加快库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造坡耕地,把减少入江入库泥沙、保障三峡工程长治久安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搞好库区水域、河谷及山丘地区的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建设一流的长江柑桔带和榨菜等名、优、特商品基地,建成我国西部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区和草食牲畜基地,逐步实现产业化;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以建沼气池、节能灶等为重点,改善农村能源利用状况。近期主要建设任务是:到2003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0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240万亩,改造坡耕地70万亩,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到201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570万亩,改造坡耕地16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