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定

  ——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破坏较大。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低温阴雨和地质灾害,尤其是干旱、洪涝和地质灾害,影响最大,损失最重。伏旱发生率达80%~90%,一般持续30天~50天,最高80天以上;暴雨型洪涝灾害来势猛、冲刷大,对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损毁十分严重;大型、特大型滑坡、泥石流、岩崩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突发性、破坏性极强,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勘查,三峡库区各类崩滑体1190处,崩塌滑坡总面积达28.45亿立方米,仅1998年全市就发生危害大的地质灾害1098处。干旱、洪涝、风雹和崩塌危滑等灾害数灾并发,不仅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导致大量泥沙入库入江,危害极大。
  ——耕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全市人均耕地1.26亩(统计数为0.80亩),农村人均耕地1.56亩(统计数为1.0亩),比全国农村人均耕地少0.55亩左右。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随着人口自然增长和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的增加,特别是三峡工程淹没耕地和城镇、企业搬迁占用耕地,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全市土地垦殖指数31%左右,农业复种指数高达222%,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也增大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难度。
  ——移民安置量大,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重庆移民安置量占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总量的85%左右。静态移民72万人,最终动态移民103.4万人;淹没土地55万亩,其中淹没耕地22.97万亩,园地7.44万亩,林地3.69万亩,河滩地5.74万亩。规划农业安置移民35.34万人。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就近后靠和外迁安置也将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垦殖的力度,增大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
  ——过去投资力度低,生态环境建设进展缓慢。近10多年来,国家安排的水土保持、林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力度小,标准低,与实际需求相差太大,既影响建设规模,又影响工程质量,全市生态环境建设进展缓慢。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历史机遇与有利条件
  我市生态环境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大于不利因素。一方面,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生态条件较差,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且随着人口增长,移民安置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还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不懈的奋斗,在治山治水、整治国土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已经建成的重大工程正在发挥效益。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避免了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持续下降的局面,农业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建设虽然任务重,困难大,但是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处于跨世纪发展进程中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都非常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重庆生态环境建设面临较好的宏观环境。国家确立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和防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根本措施,进行了战略部署,要求大规模地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1998年已启动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列入国家预算和基建投资计划,中央要求宁可其他方面紧一点,也要把这项工作安排好。在跨世纪发展中,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这也为重庆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很好的宏观环境。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工程库区,属于国家确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重庆既是全国生态环境重点治理的地区,又是全国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跨世纪发展中,必将成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对口支援、扶贫攻坚的重点。重庆直辖后,中央各部门的支持力度加大,一些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布局展开,国家投资的政策引导作用,将有力地推进全市生态环境建设。
  ——市委、市政府把保护和建设好全市生态环境作为关系重庆发展全局的“四件大事”之一,提上重要日程。市委、市政府将“防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作为未来15年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集中力量解决好关系全局的“四件大事”之一,写进跨世纪发展战略和“九五”规划中。市委一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科教兴农、综合开发、城镇带动、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四大发展战略。市委常委会议就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听取专题汇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组织体系和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制度相继建立健全,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生产实践和国家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实施,创造了较好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条件。近10年来,全市较大规模地实施了“长防”、“长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在造林绿化、治山治水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造就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一个全民大搞生态环境建设的新风尚正在全社会广泛兴起。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有改造山河面貌,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在实践中有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是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最根本的依靠力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