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定
(渝府发[1999]44号 1999年6月21日)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从现在起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既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我国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的实际行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开始正式实施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工程库区,是国家确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在迈向21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搞好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而且对改善长江上游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减少进入长江的泥沙量,确保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根治长江水患,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江泽民总书记在参加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着重指出:“重庆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成立了全市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并在计划部门设立办公室。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对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将生态环境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并认真组织实施。
本规划根据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1998]36号)的要求,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仅对全市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建设等。
规划总体时段为1998年~2050年,其中近期时段为1998年~2010年,中期时段为2011年~2030年,远期时段为2031年~2050年。规划统一采用详查数据。
一、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地理特征
重庆位于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长江和嘉陵江在重庆主城区汇合,城市依山临水、错落有致,是我国著名的“山城”和“江城”。
重庆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农村人口为主体、有着连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直辖市,全市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南北长450公里,东西宽470公里。1997年末总人口3042.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52.70万人。全市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达178.0万人、占5.8%;有12个国定贫困县,9个省定贫困县,贫困人口366.6万人,占12.0%。三峡工程库区85%左右的移民在重庆辖区内,涉及重庆16个区县(自治县、市),最终动迁人口达103.4万人。
重庆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全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幅员面积的90%以上。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日气温13.8℃~18.8℃,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1400毫米,无霜期210天~349天,降水充沛,雨热同季。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主要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针叶林。水资源丰富,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48.0亿立方米,其中入境地表径流总量4004.9亿立方米,当地地表径流总量51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1.7亿立方米。区域内有集雨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43条,其中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8条。长江干流在境内长708.8公里,占长江总长的11.2%。嘉陵江、乌江、涪江、寨河、大宁河等支流与长江汇合,形成重庆境内的长江水系。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八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九五”前两年国民经济仍保持平稳发展势头。199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7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4:42.3:35.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535元。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73.95亿元。
重庆拥有直辖市的行政地位,省的经济格局,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市情特征十分突出。农村面积占幅员面积的97.1%,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6%,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全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2.4%,农业税收入占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的15%左右,199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08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185万吨,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17亿元(按新口径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元。主要农产品产量指标居全国13位~22位。农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