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快煤炭、有色等资源产业的转型
辽宁煤炭、有色矿山等行业,随着资源的萎缩、枯竭和市场的制约,已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应加快转型,发展接替产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炼油、小煤矿、小水泥、小玻璃和小火电等。
2.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1)积极发展“两高一代”农业
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重点培植和发展粮食、畜牧、水果、水产、蔬菜、林木和土特产等7大主导产业,形成辽河平原粮食生产、辽南水果生产、高等级公路沿线保护地蔬菜生产、沿海水产品生产等区域化、专业化经营格局。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由以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相结合的效益农业和园艺农业结构转变;加快发展蔬菜业和水果业,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推广无公害果菜和绿色果菜,发展优质、耐储和适合加工的果菜,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牛羊生产,加快品种改良进度,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秸秆资源,结合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搞好牛羊开发,重点提高肉质。发展奶牛饲养业,提高奶业生产量和奶制品质量;加快“海上辽宁”建设步伐,开发黄海北部和辽东湾两大海洋牧场,发展鲍鱼、海参等9大增殖品类,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增殖放流步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出一条企业加农户、基地连农户、市场带农户的路子。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重点县示范、推广中国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加快坡耕地还林、还草步伐,加强水源涵养林保护,按林草结合、粮草结合的原则,发展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积极实施以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高产稳产无公害商品粮、果、菜等农产品基地,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完善农业生产环境和产品公害监测网络;实施稻田养鱼、养蟹等种养业立体生态工程,发展混合立体养殖、种植,开发以生物技术为主的综合防病灭虫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3.城市建设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住区功能。城市清洁用水普及率达到100%,管理服务面积普及率达到100%,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城市交通实行公交优先原则,在中心城市建设地铁,提高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便捷程度。以“生态城市”为导向,改善住区环境,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容器化改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7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2)调整城市职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建设国际性大都市。沈阳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建设智能、信息、流通、服务领域,成为东北亚区域国际城市;大连市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旅游,集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创新功能于一体,成为带状城市群乃至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完善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盘锦市等大中城市职能,实现由单一产业向多产业功能转变。积极发展中小城市,营口市鲅鱼圈区应加强港口城市建设,逐步成为辽宁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海城、瓦房店市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地区性中心城市;其他小城市加强专业化职能建设,增加对周边地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大力建设小城镇,吸收城市产业扩散,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