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人口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偶然事故外,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者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如妇女妊娠期间感染柯萨奇、风疹病毒及其他病原体;广大缺碘地区妊娠妇女不能及时、科学地补碘;职业性危害和环境污染等,都导致对人类遗传因素的严重危害,甚至危及新生儿童的智力与健康成长。
此外,一些助产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碘缺乏病防治工作不够,居民食用碘盐合格率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贫困地区尤其是辽西地区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不够重视,遗传病发生率较高,婚前医学检查工作开展得不好;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利用围产保健服务能力较低;遗传咨询工作尚未普及;一些必要的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也制约了优生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全省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
二、提高我省出生人口素质工作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省情出发,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基本国策,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把提高人口素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各级卫生、计划生育及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要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广大农村为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以可以预防的严重与高发的先天性疾病为重点,采取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四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遗传、生殖保健领域和环境污染对胚胎及新生儿发育影响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引进适宜技术和新技术。
(二)主要目标
1、全省婴儿死亡率到2000年要低于18.0‰,2002年要低于17.3‰,2005年要低于16.3‰。
2、5周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到2000年要低于2.2%,2002年要低于2.0%,2005年要低于1.8%。
3、母乳喂养率到2000年要达到85%,2002年要达到88%,2005年要达到90%。
4、到2000年要初步建立起全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开展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筛查,逐步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5、逐步推广常见先天畸形、遗传性疾病等产前诊断技术。到2005年,省、市级医疗保健机构均应开展对常见先天畸形和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80%的县级医疗机构开展产前适宜诊断技术、遗传咨询服务。
6、婚前医学检查率到2000年要达到90%(城市达到97.5%,农村达到83%),2002年要达到91%(城市达到98%,农村达到84%),2005年要达到92%(城市达到98.5%,农村达到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