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委等三部门关于中小学发展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二、中小学在校生的变化,将导致小学教育资源相对富裕,初中相对不足
  1991年以来,全省小学在校生逐年增加,小学教职工也相应增加,1997年达到最高峰,为46.85万人。1998年开始减少,全省小学教职工人数为46.8万人,到2003年在校生将减至最低,全省只需教职工33.9万人左右。小学在校生的减少,使小学的班额降低、规模变小,部分学校校舍、图书和设备闲置。
  1998年全省初中教职工35.14万人,到2001年学生高峰期时,需要教职工48.71万人,2007年在校生最少时,只需教职工30.9万人左右。初中在校生达到高峰时,校舍、设备和师资的缺口很大,巩固“普九”成果的任务很重。姑且着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普及,现有学校处数、校舍面积、师资数量也明显不足。
  三、抓住机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中小学在校生变化趋势使中小学教育资源余缺矛盾非常突出,同时也为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发展机遇。
  (一)提高认识,加强规划。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科教兴鲁”的战略方针,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尤其要把中小学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来抓,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中小学在校生生源的变化,为科学调整教育布局、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利时机,各地要尽快搞好生源调查,弄清底数,作出长远规划,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小学要通过适当合班并校、撤销教学点等措施,提高规模效益。在调整中要适当照顾农村偏远村庄学生就学方便,又要考虑未来十几年人口出生的变化规律,同时适当考虑实行小班额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学校的整体布局规划由县级政府负责制定,具体调整方案以乡镇为单位,一次规划,逐步实施到位。
  初高中规模的扩大,要借鉴沂水县“八校合一”的成功经验,首先立足于各类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其次适当扩建、新建一部分学校,但要充分考虑未来在校生的增减变化、班额减少和实行四年制教育等相关因素,避免投资浪费。
  (三)合理调配中小学师资队伍。解决小学教师的过剩问题,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定编、定岗、定员,实行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聘任制精简、优化教师队伍。二是控制小学教师增加规模。通过压缩中等师范学校的处数和招生数量,延长中师学制,减轻中师毕业生对小学教师的压力,同时改革师范毕业生分配制度,允许中师毕业生到系统外就业。三是把好民办教师关。坚决辞退代课教师,要结合当地实际继续贯彻“关、转、招、辞、退”的方针。
  解决初中入学高峰时教师不足问题,一是选拔部分优秀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充实到中学任教。二是在接受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师范本专科毕业生,通过培训、考核,取得教师资格后,充实到初中任教。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