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科研设施、仪器设备等各种资源和技术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和应用先进教育教学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到2003年,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科研网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并逐步进入中小学校。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一步办好广播电视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
14、加快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中考和高中会考制度改革。改革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办法,允许学生兼报高中阶段的各类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积极推进高考科目、内容、方法的改革,实行网上录取。重点中专和职业高中可向职业技术学院或相关院校推荐一定比例的保送生。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可升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学分制及相应学分互认制度,放宽招生与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建立有利于各类教育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新机制,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体系与实施办法。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评价制度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排列学校名次,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各方面正确评价学校,形成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良好环境。
三、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大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
15、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产学研结合。高校要发挥自身科技优势,积极参与我省“工业技术创新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加大与县(市)科技对接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孵化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加强高校同企业合作,鼓励高校在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一批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同时,高校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利用多学科的优势,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服务。
16、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校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建一批高校高科技产业集团,鼓励高校重大项目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高等院校科技产业园建设,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校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中小型科技企业。通过优惠政策和控股、参股、信贷等方式重点支持高校科技产业。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组织的作用。切实落实知识与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扩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奖励科技开发人员的比例,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业绩突出的人员实行重奖,并在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予以倾斜。
17、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把农村教育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的农村教育改革方向,实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筹,推进农科教结合。从农村生产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改革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拓展初中教育的功能,培养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市场经济知识,注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把扫盲教育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巩固扫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