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
9、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统一”作为素质教育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体现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民族的特点,确定相应的工作重点和推进方式,逐步形成鲜明特色。
10、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把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德育内容和要求,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解决好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问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邓小平理论教育。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克服形式主义倾向。社会各方面都要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更广泛地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科研兴教,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1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遵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教学规律,制定相应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各类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积极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服务和社区建设,组织各种有益的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建立鼓励具有良好个性和创新素质的学生脱颖而出的机制,为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提供各种方便条件。高等学校要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意识和创业精神。
12、构建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统筹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需求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建立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开好国家课程,发展地方课程,挖掘学校课程。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职业教育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和适应劳动就业为主的课程体系,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职业特色鲜明的课程和教材。高等教育要推动学科间交叉与渗透,促进新兴与边缘学科的发展,把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大力开发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