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普通高等学校达到35%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原则上按培养成本缴费上学;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达到50%以上,并且把收费标准的审批权下放到地市;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校的收费按培养成本收费。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根据办学条件和水平,其收费可略高于培养成本。建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奖、贷、助等多元资助体系。
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城、乡教育附加费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力度。城市“三税”教育费附加由地方税务机关依法随税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征收或协调有关部门代征,实行乡征、县管、乡用。地方教育费附加由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征收或协调有关部门代征。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各级政府应指导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要加大支教扶贫的力度,做好城市、发达地区和经济实力较强部门、行业、单位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工作,定向、定点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鼓励和提倡国际组织、海内外人士和社会各界面向贫困地区捐资办学、助学。
21、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素质教育全局观,组织、动员各部门、各行业、社会团体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及学校工作,把素质教育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合力;要通过新闻媒体的正确导向,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素质教育的舆论环境。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强对家庭和社区教育的指导,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相贯通、积极配合、共同参与的素质教育新格局。
六、突出重点,认真抓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九项基础性工作
22、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体系。逐步施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中小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习惯。职业教育要突出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积极推进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体现终身教育思想、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