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创建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要按照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工程,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大中城市要逐步实行雨污分流,各级城镇均应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加强城市垃圾集中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
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和美化,切实保护天然水面、自然山体,大幅度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城市新区建设,要确保绿化用地,并做到同步到位。旧城改造也要千方百计留出空间用于绿化。城市绿化既要重数量,又要重质量,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和绿化率指标,努力营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生态环境。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十三)把发展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放在城市经济的突出位置。从总体上看,制造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将是我省城市经济增长的主体。但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必须有大的提高。要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充分发挥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和产业基础优势,通过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加大资本市场运营力度、发挥民营企业机制优势等途径,抓好高新技术与资本的结合,主攻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产业优势。加快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波科技园区和宁波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构筑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和温台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积极争取把杭绍甫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逐步形成“一区两带多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切实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工作。在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中选择一批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名牌战略,逐步培育成为大企业、大集团或“小型巨人”企业。要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
在大中城市要重视发展印刷包装、食品饮料、服装服饰、文教体育用品、旅游产品等污染轻、耗能少、运量小和吸纳劳动力多的“都市型工业”。有计划地压缩和转移不适宜发展的工业,调整城市工业布局,把提升产业层次与加快开发区建设结合起来。
小城市和小城镇要主动接纳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进一步提高区域特色经济的组织化程度。
(十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将形成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在继续大力发展和提高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交通邮电。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扶持科技教育、文化传媒。旅游休闲、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金融保险业要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有计划地建立分布合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扩大商业保险范围,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金融体系;旅游业应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拓展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经济考察旅游等新的发展领域;商贸流通业要积极发展连锁店、专卖店、超市、仓储式商场等现代商业业态和网上购物等现代营销方式,改造提高专业批发市场;发挥我省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出版、广电、体育和会展等文化传媒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等智力型的中介服务业;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加快资本、技术、人才等市场建设;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各种社区服务业。
(十五)重视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要顺应加快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积极培育建筑市场,搞好城市房地产的综合开发经营,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建筑和房地产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保证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