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的通知

  二、科学构建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城镇体系
  (四)进一步突出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在省域城镇体系中的龙头地位。面对世界日益强化的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趋势,我省必须建设几个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与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心城市。杭、甬、温三城市应起关键作用。
  杭州市要充分利用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和区位、环境条件,根据“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知识密集型第三产业,以此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强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功能,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中心城市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功能。根据强化完善功能的要求,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沿江、跨江发展进程。到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以上。
  宁波市凭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优势,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以此加速要素集聚,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之一。到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150万左右。
  温州市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化改革先发优势,加大外向发展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产业,着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壮大产业实力,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中心和港口城市。到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150万左右。
  浙江中西部地区目前尚缺乏有足够影响力的中心城市,而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看,培育中心城市的任务已相当紧迫。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优势和历史因素等方面看,对金华应优先加以重点扶持。同时加强周边城市群建设,发挥群体优势。
  (五)积极扶持和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不断增强其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我省目前中小城市不仅数量少,而且功能弱,是整个城镇体系结构中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地级市和经济强县(市)政府驻地城市,应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条件,把强化功能与扩大规模结合起来,积极向大中城市迈进。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市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工贸城市和旅游城市,其中嘉兴、舟山为港口城市;台州、金华应分别成为浙江中部沿海港口工贸城市和浙江中西部交通枢纽与中心城市;衢州、丽水为省级边界地区中心和山区中心城市。到2010年,金华、台州、绍兴、嘉兴、湖州五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50万人以上,跨入大城市行列;衢州、舟山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30万人以上;丽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以上。其他24个县级市应向中等城市发展。在现有实力相对较强的县中,再扶持发展一批设市小城市。到2010年,除杭、甬、温三个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外,形成人口规模50万-100万的大城市5个左右,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20个以上,10万-20万的小城市20个左右。
  (六)以县城为重点,着力培育100个中心镇,促进小城镇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针对目前量大、面广、质低、规模过小的小城镇发展现状,各地应根据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影响范围等发展条件,有重点地择优培育一批中心镇。经过较长时期建设,使之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地。要大力改善中心镇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品位和质量,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引导集中发展。到2010年,大约有30个左右的县城和经济实力突出的其他中心镇人口规模可达到10万人以上,还有70个左右的中心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使小城镇的品位和建设水平大大提高一步。
  (七)进一步优化全省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要根据全省地理环境、区域发展条件、人口与城镇分布、区域基础设施配置状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优化全省城镇发展空间结构,引导城镇有序布局。全省城镇总体布局应体现中心集聚、轴线拓展,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为依托,以交通运输干线为主轴的集约开发态势。形成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区;杭州湾两岸和温台沿海两大城镇连绵带;浙赣和金温铁路沿线两个城镇点轴发展区;浙西北山地、浙南山地、浙东丘陵和沿海岛屿四个城镇点状发展区。近期应首先突出两个区域的发展:一是加快我省杭、甬、温三大都市区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其在我国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地位;二是加快城镇连绵区的建设,杭州湾两岸和温台沿海城镇连绵区是我省经济强县和城镇的密集区,应重点协调好区内各城镇空间布局、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使之成为我省城镇的支柱空间和经济重心。同时,加强其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引导城市化合理发展。
  三、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