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次推进,稳步发展。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逐步建立体现地域特色的小城镇体系。
(三)坚持合理布局,统一规划。要按照市场条件下要素流动的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的特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四)坚持把推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并带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发展小城镇的主线,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耕地,走生态良性循环之路。
(六)坚持重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七)坚持科教兴镇,建设和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八)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广泛吸引资金,逐步建立以集体和个人出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共同投资的多元投资机制。
(九)坚持创新,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十)坚持小城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进行,注重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文明素质。
三、合理布局,精心规划
发展小城镇,规划是龙头。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编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规划,搞好三个层次小城镇发展的规划:一是在区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城镇体系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市农村城镇体系规划。二是小城镇的镇域总体规划。三是镇区的详细规划。在规划中,一要超前,使小城镇的规划成为名副其实的跨世纪工程;二要配套,规划应做到水、电、气、路、市场、储运设施、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相互配套,使小城镇具有比较完备的功能。三要科学合理,小城镇的区位以及小城镇自身的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道路的空间布局科学有序,防止一阵风。四要突出地方特色,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和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五要通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对批准后的规划要认真实施,不能随意变动。
四、推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农村城镇化的核心是使更多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市民。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一)加快撤乡、并乡建镇的步伐,尽快妥善解决现有小城镇规模偏小,行政区域不尽合理的问题。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县,要率先有计划地将一些分散且规模较小的村落相对集中,搞村民组团,建中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