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震害预测与震害评估。建立适合于我省特殊建筑物、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以及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震害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并建立科学实用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使震害评估工作规范化。在珠江三角洲逐步开展震害预测工作。在汕头、潮州、阳江等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分期分批开展城市震害预测工作,建立震害预测数据库,建设防震减灾示范区和示范工程。
4.开展地震科技研究与应用重点研究和改进传感等高新技术,加快完成我省未来10年地震危险性研究、防震减灾综合科学研究,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地震科技协作与交流。
5.宣传教育大力普及我国防震减灾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地震科学常识,提高城乡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各种应急避震的自救知识。5年内对我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宣传面达80%,其中中小学生接受防震、避震、应急知识学习面达100%。各级政府、生命线工程单位、大型企业和重点建设工程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覆盖面达80%。其他少震地区宣传面达50%,边远及人烟稀少地区宣传面达80%以上。 (六)做好海洋与渔业减灾工作
1.切实抓好渔港建设,做好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落实配套资金等方面工作,保证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加强渔港科学管理,提高渔港的防灾、抗灾能力,为渔船提供安全的避风港湾。
2.建设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把赤潮发生与影响降到最低。
3.建立全省溢油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在一些重要区域配备一定的防污减灾设备,对全省溢油事故及时采取统一指挥行动,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4.建设抗御5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工程。要在大、中养殖基地周围建造防洪堤围,塘基用石砌或用水泥板加基面宽1米以上,保证养殖业不受洪水侵袭。
5.建设一批越冬池、锅炉房、防寒棚,保证越冬的成鱼、亲鱼和种苗安全过冬。
6.建立和完善防灾、抗灾信息网络。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和灾情信息员,定期发布中长期渔业气象预报并加快研制新的有效鱼病防治技术,防止暴发性鱼病的发生。发生鱼病时,要及时通报和诊断治疗,避免鱼病传播蔓延。
7.完善渔业保险制度,提高渔民抗灾、救灾和生产自救能力。
(七)加快改造农村泥砖房,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推广韶关市改造农村泥砖房的工作经验,统一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农村改造泥砖房,加快脱贫奔康步伐。各级民政部门在救灾救济工作中,要积极推行救灾与防灾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在多灾贫困地区,因灾倒房的农户重建住房时,原则上不准再建泥砖房,宁愿面积小一点,也要建混凝土结构的住房,增强农民住房的防灾抗灾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效益,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八)控制人口增长,实施退田还河工程
我省每年人口增长约100万,人口的迅猛增长给广东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制约了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源造成威胁,与河争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道行洪纳潮能力,加重了洪涝灾害。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退田还河,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
(九)健全法制,依法减灾
依法防灾减灾是做好减灾工作的根本。各地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与防灾减灾有密切关系的《
水法》、《
防洪法》、《
水土保持法》、《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防震减灾法》、《
森林法》以及环保、土地管理等法规,尽快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总之,要树立控制人口、灾害和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灾害防治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加强灾害科学研究,提高对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的认识,依靠科技减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灾害减轻、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