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力推广综合配套的冬菜生产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如营养杯、错茬大棚育苗,无公害栽培、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灵山县根据营养林育苗具有容易解决育苗地、能培育壮苗和枪上季节的特点,推广营养杯育苗14500万苗,种植面积5.4万亩;鹿寨县推广简易大棚栽培蔬菜2300亩,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效模式,涌现出一批高产高效的样板和先进典型。如贺州市莲塘镇美仪村村民高永选,用8亩冬闲田种植香菇,共产菇7万多公斤,亩产值41100元,亩纯收入26100元,总获利21万元;灵山县新圩镇邓家村谭明多,种植6亩包玉荣,收完包玉菜后种植香葱,扣除成本,总纯收入3.12万元,每亩纯收入5200元,仅冬菜一项,该户人均纯收入6240元。
5、资金投入渠道多。在充分发挥农民是冬菜开发资金投入的主体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克服困难,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冬菜开发。1999年,全区仅投入冬菜开发示范样板片建设资金就达57863万元,其中地、市财政290万元,县财政930万元,乡镇财政663万元,群众投入55980万元。
6、抓市场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1)建立健全初级产地市场,注意发挥田边、路边市场的收购、集散交易作用。全区已建成蔬菜批发市场36个,摊位4669个,有一定规模的冬菜产地市场(收购交易点)1290个。1999年,全区冬菜批发成交量242.95万吨,成交额16.57亿元。如贺州市贸街蔬菜批发市场,全年收购、批发冬菜15.56万吨,销售收入9300万元。
(2)加大促销力度,积极开拓区外市场。1999年冬,自治区分别在武汉、上海成功举办了大型农产品展销订货会,参加两次展销定货会的各地区、地级市和部分县(市、区)与当地商家共签订了80亿元的购销合同。自治区农业、商业部门和各地、市组织了由有关领导和产销大户参加的流通队伍数千人,到武汉、上海市考察市场,宣传产品,寻找销路和商机,签订购销合同,建立销售网点。如田阳县在区外就建立蔬菜销售网点100多个。
(3)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流通组织。19个冬菜开发重点示范县,共有各种蔬菜流通组织2382个,参与蔬菜流通4.02万人,销售蔬菜187.23万吨,成交额13.43亿元。
(4)抓农产品加工增值。各地、市、县充分发挥加工企业和民间加工小作坊在消化冬菜产品方面的作用,减轻鲜菜销售的压力。示范区共有农产品加工厂161个,农民小作坊34653个,加工冬菜64.25万吨。平南县建黑叶白菜加工场47个,作坊173户,以加工黑叶白菜为主的冬菜共22.1万吨。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