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强培训,提高城市领导者管理城市的水平。要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机制,定期举办城市市长及县、镇长培训班,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知识培训,提高城市领导者指挥城市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10、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城市地形图数字化更新进度,加快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优选垃圾处理技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按需供热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科技成果,全面进行推广转化。推广智能化建筑和商品混凝土,以及建筑节能、保温等建筑材料。在城市交通管理、居住区物业管理、路灯控制等方面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交等行业推行IC卡。
二、加快小城镇改革发展和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
(一)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加快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加大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政策扶持力度,在搞好县域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县政府驻地城镇,合理发展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中心镇,切实为进镇农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二)工作目标
1、按照现代化、社会化、城镇化要求,2000年完成重点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年全部完成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规划争取在2000年全部完成。
2、2000年,县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2002年达到94.18%;2000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8.18平方米,2002年达到18.45平方米;2000年,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15平方米,2002年达到16.2平方米;200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1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5平方米,2002年分别达到13.8%和7平方米。2000年,全省县城镇以外的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道路铺装率达到40%,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17.2平方米,2002年分别达到94%、60%和18平方米。200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垃圾处理率达到15%,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10%,绿化覆盖率达到12%,2002年分别达到15%、25%、20%和15%。2000年,县城镇有污染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污染物,烟气黑度达标率达到95%以上。
3、2000年,逐步提高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建立镇办中小学、卫生院、浴室、科技活动室(可与文化中心、成人教育中心等合并建设)等。2002年,完善上述公益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地建设敬老院、多功能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幼儿园和托儿所、与镇区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影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