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标本兼治,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作为创建的出发点和归宿。
认真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去年共投入18个亿,对大气、水、噪音污染进行治理,实施运河杭州段截污、西湖清淤等60个建设项目。以抓好“一堤、一隧、一站、两场、四桥、八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街景整治,改造美化市区12条主要道路及主要入城口,对周围环境、建筑立面、建筑色彩等进行整体设计和全方位“包装”,美化街景。逐步把西湖景区的“亮灯工程”延伸到市区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物,亮起杭州的“第二轮廓线”。抓好精品“亮点”的建设,在小区建设、市场管理、河道治理、绿地广场等方面,培育一批过得硬、经得起市民和专家检验的典型。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400多亿元,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防洪设施,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能力;新增市区道路面积445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7.4平方米,市区路网及连接国道主干线的道路交通日益通畅;市区电话普及率达到57.89部l百户,日供水能力达到140万吨,城市燃气化率达到90%,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1平方米;去年全市新增绿地151万平方米,市区绿化面积达到5600多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3.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8平方米;大气体质、噪音等得到较好治理。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铁路新客站、城站广场、吴山广场已展露新姿,城市的品位有了提高。群众普遍反映,杭州城市变大了、变高了、变绿了、变亮了。
强化长效管理,以管理促文明。对市区主要街道、西湖风景区,实行“定人、定点、定责”包干的全天候保洁措施;对市容市貌和市场秩序,实行执法责任制,把执法管理队伍推向管理第一线,实施“网格式”管理;对问题较多,容易“回潮”的地段,落实专门力量,实行“阵地式”管理。同时,积极探索联合执法管理的新路子,在下岗工人中招聘了1700多人,组建城区、街道城管监察队伍,实行委托综合执法。把交警、城管监察对社会面的管理延伸到每个角落。在城郊结合部的乡(镇)村,则实行“三个一”的管理措施。即组建一支日常的保洁管理队伍,建设一批保洁的基础设施,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和作业制度,使垃圾有人清运,秩序有人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加强与群众的直接联系,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市里建立了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群众联系点制度,直接倾听群众意见,为群众排忧解难。创建部门和管理服务部门都建立了直接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和及时处理问题的机制。去年6月份,建立了“12345”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并与中级新闻单位和54家职能部门联网,实行24小时不间断受理群众来电。至今年5月,已受理群众来电10万余件,平均每天(包括双休日)300件左右,其中95%以上的问题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群众满意率达86%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