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浙西南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区。本区地处我省南部,包括丽水市、温州市及台州市的15个县(市)是我省山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区森林覆盖率为69.94%,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的61.76%,风景名胜区面积占全省的27.59%。该区是钱塘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灵江等水系的发源地。本区主要生态问题是:山高源短流急,自然蓄水能力差,水利工程不足,山体滑坡频发,损失严重。食用菌的过度发展,破坏了阔叶林资源,森林的生态功能减弱。耕地紧缺造成坡地特别是陡坡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强封山育林和水系源头保护,禁止滥垦乱伐、陡坡开荒,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快生态恢复进程,拯救百山祖冷杉、华南虎、黄腹角雉等濒危珍稀动植物;调整林相结构,提高针阔混交和常绿阔叶林比重,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协调发展。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山体上、中、下部统一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强以荒山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加强森林火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使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创建丽水市、泰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加快营造速生菇木林,大力推广以草代木、废料再利用、立体栽培等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提高抗灾能力,合理开发山区水电资源,缓解山区农村能源矛盾。大力开发风景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
(五)浙东南沿海港湾中原环境生态治理区。本区地处我省东部沿海,主要包括温州市、台州市和宁波市的17个县(市、区),我省的三大港湾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均分布于此。全区森林覆盖率46.47%。本区主要生态问题是:台风、暴潮、赤潮灾害频繁。“三废”、化肥、农药、生活污水严重污染水环境。丘陵坡地过度开发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中度侵蚀以上的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0.39%。沿海港口和电厂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建设高标准海塘,加强沿海防护林带、农田防护林网和城镇公共绿地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加强污染的综合治理和椒江干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和分散处理污水的净化沼气池,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海。以生态示范乡镇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建宁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立海洋环境、海洋灾害监测、预报及防灾体系。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加强海域、滩涂和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等港湾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六)浙东海洋岛屿生态环境保护区。本区地处我省东部,包括舟山市、台州市和温州市6个海岛县(区)在内的我省所有海域和岛屿。领海以内海域面积达4.24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L的岛屿有3061个,岛屿面积1940平方公里。主要生态问题是:淡水资源短缺,台风、暴潮危害十分严重。森林质量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中度侵蚀以上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1.64%。近海海域污染日益严重,赤潮频繁发生,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强海岛绿化和岛上水资源的保护,采取开源、节流、保护、管理的办法,加大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力度,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增加供蓄水能力;加强海岸防护工程和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健全海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减轻台风、暴潮等危害。加大陆源污染物和海洋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力度,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改变作业方式,减轻捕捞强度,鼓励渔民拓展非渔产业,在条件适宜的港湾和沿海岛屿有选择地建立增殖放流基地,根据生物的生态特性,选划一批重点保护海域,建立海洋生物特别保护区,使海洋渔业资源尽快得到更新恢复,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加快南麂岛海洋自然保护区、韭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定海五峙山鸟岛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力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潮流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推广高效省柴节能灶和农村沼气技术,解决海岛能源问题。
从全省来看,近期和中期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水网平原水环境整治、红黄壤和山坡地综合治理、江河水系源头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