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9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约占50%,特别是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比80年代中期增加1倍以上。城乡建设、矿山开采、林木采伐、陡坡开垦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还在增加。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增多。
——防灾减灾能力较弱。全省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其中病险水库1200余座,约占30%,江堤海塘防洪标准在20年以下的约占50%,大部分城市防洪标准较低。水土流失,河道淤积,行洪、调洪能力下降。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升高,特别是重大灾害发生频繁。
——水体污染问题严重。我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污水排放量却以每年9%-10%的速度增加。运河水域100%、平原河网84%河段不能满足功能要求;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部分城镇缺水严重,有的饮用水源也遭到污染。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造成了局部地区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受长江入海污染物和陆源污染物的影响,我省近岸海域和部分港湾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海水污染,氮磷富营养化较为严重,有些海域已成为赤潮多发区。
——濒危物种增多。全省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在规模、类型和管理力量方面同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特别是“炼山”和滥伐阔叶林,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使处于濒危的物种增加到785个,约占目前物种总数的17%。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人多地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增地减趋势近期内难以扭转,水土流失将会加剧耕地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低,如水质继续恶化,将会导致水源危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及其防御能力的下降,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森林资源的破坏,将会使山区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增加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难度,并给整个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珍稀物种的灭绝,将会给子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按照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自觉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从浙江的基本省情出发,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生态环境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集中治理;优先建设对全省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成效。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
3.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要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抢救性和强制性保护;对江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和生态良好地区实施重点保护与管理,防止发生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与退化。
4.坚持依法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和执法的力度,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走上法制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