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信息网络,扩大对外信息交流服务功能。重点加快重庆信息港建设,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高速发展,强化重庆在西部地区的信息枢纽功能。大力建设以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为辅的骨干信息传输网。建设宽带、高速、大容量的重庆数据交互平台。发展数字移动通信,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建设。积极发展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服务。加强邮政建设,推进电子邮政业务发展。
(三)加强供电网络改造建设,确保电力供应安全可靠。完善电力供应网络,建设可靠、高效、灵活、开放的骨干电网。加大城市中低压电网和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力度。完成二滩、三峡向重庆输电的50万伏线路工程,构建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配送格局。加大城市中低压电网改造力度,降低线损,保证供电安全可靠。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提高三峡库区和边远地区电网等级。
(四)提高供水能力,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丰收坝水厂一期、江北梁沱水厂二期、南岸道角水厂等城市供水工程,建设万州、涪陵、黔江等城市供水工程。结合城市建设,改造完善城市自来水管网。建立社会化、现代化的综合供水体系。
(五)以治理城市水质、大气、噪声环境污染为重点,实施一批跨世纪城市环保骨干工程,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改造建设主城区沿长江、嘉陵江污水截流管道,建设日处理能力分别为30万吨和60万吨的唐家沱污水处理厂和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建设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在区县(自治县、市)推行生活污水无能耗生物处理技术,结合城镇下水道改造,实施污水沿江河截流,处理后达标排放。实施中日环境示范城市重庆城区天然气系统改造工程、中小锅炉与餐饮炉灶煤改天然气工程,以及重庆发电厂(西厂)烟气脱硫工程、重庆市推广应用天然气汽车工程等,改善我市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使之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对城市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2005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80%以上。建设日处理能力为1500吨的长生垃圾卫生填埋场、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的同兴垃圾处理场和一批区县(自治县、市)城市垃圾处理场。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环境管理的现代化。
(六)搞好城市绿化美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市域大绿化为背景,以建立生态型的都市圈为目标,利用重庆多山多水的特点,结合长江防护林工程和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普遍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主城区重点解决公共绿地少和分布不均的突出矛盾,建设重庆植物园、铁山坪森林公园以及鸿恩寺、洋河、花溪等一批环境优美公园和大量街头绿地、小游园。到2005年,主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0%。市域主要城镇也要完善城镇绿化系统,做好近郊绿化,共同组成市域大绿化体系。继续在城市窗口地区实施光彩工程,使城市更亮更美。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保持城市整洁、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