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着眼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目标,对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一批牵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优势拳头产品。
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保持我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要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总量自给有余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养殖业比重。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切实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东西部山区开发的扶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强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在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完善和落实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努力提高县乡财政收入水平,积极稳妥地化解乡村债务,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围绕粮豆、畜禽产品、水产品、林木、水果、特产品、蔬菜七大类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依托资源和科技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加速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优化升级工业经济结构是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最为紧迫的任务。要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原则,继续实行“两高一深”的方针,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搞好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努力实现工业以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向以依靠知识和技术优势转变,以初级原材料工业为主向以高加工度工业为主转变,形成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优化升级的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结构,塑造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形象。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产业,同时有选择地推进高效节能技术等方面的开发应用。电子信息产业要软硬件结合,在重点发展软件的同时,建设一批水平高、规模大的硬件企业,努力推进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自动控制装置、数字化视听设备、数字医疗设备、多媒体传输设备的产业化。新材料产业的重点是开发一批均质合金、高分子新材料,并形成经济规模。生物技术产业的重点是种子开发、生物制药、酸制剂。到“十五”期末,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三大新兴产业,争创辽宁产业新优势。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继续加快石化、冶金、机械、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步伐。重点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装备制造工业,大力发展技术难度高、成套性强的重大技术装备,提高在产品开发、工艺设计、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使辽宁成为重大技术装备基地。重点发展汽车、船舶制造以及数控机床、大型输变电设备、石化成套设备和大型环保设备等产品,使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先进制造业成为我省主导产业。
积极推进产品精深加工。各行各业都要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大力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争创一批名牌产品。石化工业要充分利用乙烯、聚酯、表面活性剂,大力发展新型塑料、化学纤维和精细化工产品。带动纺织工业、轻工业、建材工业的发展。冶金工业重点发展市场急需的汽车、家电和船舶用钢板,建筑、铁道等专用钢以及替代进口的特殊钢材。
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坚持抓大放小方针,以骨干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依靠市场机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资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推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分别为300亿元、200亿元和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小企业同大企业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社会化水平。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破产和兼并重组,对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小炼油、小造纸、小矿山等企业坚决进行整顿和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