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势面前,我们不仅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省长期积累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并与现实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技术装备落后,生产力水平低,相当一部分企业竞争力不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农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体制性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企业经营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三是自然资源短缺。水资源不足尤为突出,一些矿产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迟缓。四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数量较多,城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我们要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世纪之初特别是今后五年,是辽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时期。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发展阶段;改革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创新阶段;经济结构处于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战略调整阶段;对外开放处于扩大领域、提高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阶段。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在加速改革开放、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全省“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实施科教兴省、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持社会稳定,加速振兴辽宁,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期9%左右。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基础地位进了步加强,产业化经营取得重大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得到调整和完善,国有经济布局趋向合理,非公有制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形成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新体制。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优势传统产业得到巩固和提升,落后生产力得到调整和淘汰,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初具规模,经济结构基本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要求,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国有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行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九十年代中期水平,骨干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世界当期水平,产品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实现现代管理,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基本建立符合国际经济规则和惯例的对外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参与国际合作的软硬环境进一步改善。商品出口增长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比“九五”期间有较大增长。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公用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在小康水平上更加宽裕,就业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在此基础上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老工业基地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提前翻一番,沈阳、大连和部分沿海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以改革总揽全局,加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