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直接与省级财政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都作为部门预算编制的主体。省级部门以机构改革后确定的部门为准。收支建议计划由基层预算单位编起,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形成部门收支计划(包括部门汇总的收支预算建议计划和所属各基层预算单位的收支计划)。一是改变按收入类别和支出功能编制预算的传统作法,以部门为依托,把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单位和主体,实行部门预算管理。二是改变按财政资金性质归口管理的作法,实行按部门归口管理,凡是与本级财政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均作为预算管理的直接对象,财政直接将预算编制并批复到这些单位。三是预算编制不留机动,所有预算资金全部落实到部门和项目,预算批复后不得随意调整,执行中发生的特殊性支出,通过总预备费解决。其他新增因素一律推迟到下年度预算研究安排。
2、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实行零基预算
取消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实行零基预算,细化预算。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预算,对各项预算支出除法定支出专项及省政府完成年度工作专项外,均不以上年为基数,一切从零开始。基本支出预算中,人员经费按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编制数内的实有人数以及国家规定的开支标准逐人核定。公用经费根据各部门实际工作需要,结合财力可能,对其财力和物力的消耗进行测算,制定适合部门和行业特点的分类分档定额标准,按分类分档的定额标准逐项核定。在基本支出预算安排完后,其余的财力根据需要统筹安排事业发展和生产建设性项目预算。部门和基层单位要对项目预算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测定支出概算,从零开始逐项排序,建立项目库,实行预算项目备选制度,编制项目滚动预算。
3、在预算编制范围上实行综合财政预算
综合财政预算就是将部门全部收支活动都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编制统筹考虑部门的各项资金来源,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预算外资金和单位的其他各项收入,统一作为部门预算收入,财政部门核定部门支出需求要统筹考虑部门各项收入来源,按部门资金需求及财力情况,核定基本支出预算、事业发展项目预算和生产建设性项目预算。部门预算包括预算内收支预算、预算外收支预算、基金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和其他收支预算。
4、制定科学合理的公用经费成本标准定额
确立政府运行和事业发展成本概念,建立合理、科学、规范的公用经费成本标准定额体系和调整参数。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成本标准定额测算采用现代数量经济学与传统的因素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平均递增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来确定定额的增长和调整系数。按照总量控制、细化分解、分类核定、适时调整的原则,以省本级预算内外财力总量控制公用经费定额水平,以部门业务量及性质分类划档,制定省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分类分档公用经费成本标准定额,作为编制部门预算公用经费的依据。
5、逐步实行标准周期预算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