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1年2月12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 “九五”回顾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
第二章 发展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 经济发展
一、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二、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三、优化发展基础产业,努力改造传统工业
四、鼓励发展都市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五、整体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区域配置
第四章 科技教育
一、提高科技整体水平,完善科技产业化机制
二、高质量推进教育发展,形成开放式教育体系
三、加大改革力度,建设人才资源高地
第五章 改革开放
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优化所有制结构
二、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市场辐射
三、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四、注重功能开发,继续发挥浦东的示范带动效应
五、参与经济全球化,深化对外开放
六、继续加强对内合作,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
第六章 城市发展
一、强化环保绿化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二、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推进国土开发与整治
三、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强化交通枢纽功能
四、提高中心城区整体质量,加快郊区城镇建设
五、完善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第七章 社会发展
一、优化人口结构,扩大劳动就业
二、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
三、继承与创新并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卫生与体育事业
五、抓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区发展
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七、维护公共安全,确保社会稳定
第八章 若干政策性意见
一、关于扩大内需
二、关于发展开放型经济
三、关于产业结构调整
四、关于信息化发展
五、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
六、关于人口综合调控
七、关于社会事业发展
八、关于能源结构调整
九、关于优化城市交通
十、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
今后五到十年,是上海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十五”计划是筹划21世纪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本《纲要(草案)》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五”期间(2001年至2005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九五”回顾
进入90年代,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重要谈话以来,上海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锐意进取,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党的十四大确定的上海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得到实质性推进。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上海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和希望“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嘱托,通过“八五”、“九五”的努力,整个城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性质从工商业城市转向经济中心城市,城市建设从还历史欠账转向建设枢纽功能性设施,经济运行从相对封闭转向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经济发展重心从“调整中发展”转向“发展中调整”,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向比较宽裕的小康型,人们的活动方式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九五”期间,上海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困难,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上海积极引导消费升级,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扩大外贸出口,经济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4%。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5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560元。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如期实现,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基本形成。上海继续加大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第三产业持续加快发展,200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工业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新技术工业进一步向工业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集中,工业六大支柱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农业开始走上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路。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有序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奠定。上海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建立“五个机制”,推进“五个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到46.5%。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私营经济等加速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
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展,经济市场化步伐继续加快。上海全面推进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的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体系更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健全完善了以证券、外汇、期货、技术产权、人才等一批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大市场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2%。顺利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咨询、审计、会计、法律等一大批中介服务机构迅速发展。
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上海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五年累计进出口商品总额达到1717亿美元。引进外资质量不断提高,一批超过10亿美元的大项目落户申城,五年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突破2300亿美元。到2000年底各地在沪企业已达1.5万家。上海在外省市投资的企业达到4200个。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的新阶段,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形成。
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推进。
上海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大胆探索城市建设融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还清了历史欠帐。集中力量建成了信息港“1520”工程、浦东机场一期工程、沪宁与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等对外交通通信设施,初步形成由“申”字形高架道路、“十字加半环”轨道交通和“三横三纵”地面骨干道路构成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如期完成原定“365”危棚简屋改造任务。苏州河治理取得重大进展,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891公顷。环保绿化投入逐年加大,生态环境逐年改善,2000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接近3%。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在改革中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上海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依托市场机制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科教兴市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初步建立了科技开发和高技术产业化新机制,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调整,教育投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200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171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5565元,市区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达到19%,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