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3、加强政府对城镇规划和建设的管理
  调整完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按现代化的要求划定都会区、城镇密集区、产业开发区、生态敏感区、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区域性功能区。加强城市市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对城镇总体规划审批,实行省管到县,市管到镇,县管到村。按照“划分事权、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依法行使在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权限。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严格控制城市的容积率,适度超前地配套完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强化城镇的金融、商贸、信息、旅游、房产、文化、教育、卫生、社区以及社会保障等服务功能,旧城改造原则上应保留旧城格局,不应盲目大拆大卸,实现城镇的绿化、美化、净化,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生态环境。
  4、建立和完善推进城市化的运行机制
  建立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加大政府对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规定收取的各项城建税费全部用于城镇的建设和管理;利用外资和民资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设施部分实行有偿使用;国有存量土地收益的大部分用于城镇建设。
  改革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大力推行在较大范围内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置换政策,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相对集中,确保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改革户籍制度。广州、深圳实行“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户口政策,主要吸纳高层次人才。其他大中小城市用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控制指标,依次放宽准入条件,凡在县级市市区及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
  (三)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按照“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发挥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我省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的发展步伐。“十五”期末,广州、深圳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迈出更大步伐,东西两翼地区达到宽裕小康水平,山区全面实现小康。
  1、广州和深圳
  广州、深圳两市要充分发挥优势,强化科技、教育、文化、信息、金融、商贸、交通和旅游的区域中心地位,特别要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核心基地,努力建设成为在全省发展中起龙头带动作用,在国内城市发展中居前列,在国际上影响大的现代中心城市。
  2、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围绕2010年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快从工业化中期向后工业化的过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新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力争把这一地区建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国际经贸的重要基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先行区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3、东西两翼地区
  以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为总任务,以调整经济结构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三高”农业、特色工业、海洋产业、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壮大经济总量。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兴办工业园区,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水、电、路的建设,注重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
  4、山区和贫困地区
  山区和贫困地区要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以全面实现脱贫奔康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工作全局。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一批农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二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山区生产力水平的经济项目,创造条件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辐射,走优势资源开发、深度加工增值的路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外资开展“三来一补”,改组改造基础较好的国有企业。三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四是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围绕旅游线路配套完善山区公路网。五是着力改善山区投资软环境,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对科技人员和干部的培训。
  贫困地区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中心,继续巩固行政村的“四通”(通机动车、通电、通邮、通电话和电视)和农户的“四个一”(有一块“保命田”、输出一个劳动力、挂上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学会一门实用技术)工程,确保到2003年全省16个贫困县实现脱贫目标。
  5、加大对山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加大省对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和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安排东西两翼和山区地级市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确保通往韶关、梅州、河源的高速公路2003年建成通车。对山区县、贫困县和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国道、省道公路建设补助标准在“八五”期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分别提高25%、80%和100%。继续贴息支持山区县农业开发和小水电建设。继续实行对山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帮扶和挂钩扶持,扩大对口扶贫领域,积极推动科技、教育、卫生和生态扶贫。
  制定产业政策,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地区转移,在山区和两翼地区布点建设一批大型水泥厂和燃煤电厂,同时注重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有条件的山区建立省级出口加工区和旅游度假区。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的经贸洽谈会制度。
  四、信息化
  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网络用户超过1000万户,企业上网率达60%。
  (一)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化
  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实行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讯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以市场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整合省内资源,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逐步形成具有自己品牌的整机生产能力。通过提高研发经费提取率、加快设备折旧、面向国内外直接融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措施,将初具规模的信息技术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培育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比重、在国际占有一席地位的信息装备制造企业和软件企业。重点建设好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信息软件园,并在全省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