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继续优化,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建立了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制度。预计2000年外贸出口919.2亿美元,年均增长10.2%。外商直接投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五年累计达598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1.84倍。
5、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九五”期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9.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85公里,分别是1995年的1.15倍和3.3倍;电话普及率达38.8%,比1995年提高26.7个百分点;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2%和96.6%;发电装机容量达3185万千瓦;五年修建、加固江海堤围2117公里。
6、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预计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12.4‰降为1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4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3.9%和4.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19.5和22.4平方米;人均用电1739千瓦时;有60个县(市、区)实现小康;城市化水平达31.5%(按户籍人口计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平方米,环境综合指标达73分;平均预期寿命达75岁。
未来五年我省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比“九五”中后期有较大改善,但也面临以下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产业结构尚需大力调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组织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仍需加快步伐。
——体制改革在某些方面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有待完善;一些行业的垄断格局尚未打破;现行部分法规还不适应加入WTO的要求;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依法治省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地方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突出,在经济和社会管理中重行政手段,轻法律、经济手段的现象比较普遍,软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人口增长压力大,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不足;劳动就业、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城镇的规划与管理亟待加强;江河污染加剧,大气污染严重;非法占用耕地现象尚未得到遏制,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区域发展不平衡。山区及贫困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脱贫奔康工作仍需加大力度。
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创新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增创体制、开放、产业、科技四大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奋斗目标
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全省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较大提高,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上新水平。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较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国内生产总值达163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0000元(约合2410美元),年均增长7.7%。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3%、9.5%、9.5%,三大产业比例达到7∶51∶42;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地区经济布局趋向合理;城市化水平达40%以上。
——社会需求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8%;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略有增长。
——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数达26人;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0%以上;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16%。
——生态环境较大改善。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0分,其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7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均达25平方米左右;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平均预期寿命75.5岁。
实现以上奋斗目标,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
三、结构调整
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积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逐步优化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培育不同产业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1、优化提高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发展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改造提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汽车、医药、造纸、环保等一批有潜力的产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我省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数字通信及网络设备、数字视听产品、光纤设备、激光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操作系统、信息平台、信息检索、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软件、生产与办公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集成与智能软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