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高等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扩大办学规模。通过合作共建,逐步把重庆大学建成国内一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办好一批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建设一批市场需求大、专业优势突出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加强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调整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结构。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调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别是普通中专的布局结构,发展和扶持农村及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加强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逐步形成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机制。发展成人教育,加强职工岗位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成人教育水平。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协调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逐步推行以聘任制为基础的教师任用制。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加大市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区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完善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特别是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办学投资多元化、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贷款、教育储蓄和教育保险。
  30.开发人才资源。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人才,加快培养、引进人才。
  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定期选派市内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出国出市学习深造。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渝创业。设立“重庆杰出人才”奖。发展和完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采取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地域、身份、隶属关系管理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任用运作机制。培养一批政治坚定、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经过实践考验的领导人才,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提高公务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领导人才后备队伍的建设。推动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按股分红的激励机制。建设好科技人才科研基地和创业基地,进一步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构建有利于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推行绩效工资制,引进和培养一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劳动者职业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八、社会发展
  3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针对我市人口高基数、高增长的严峻形势,控制人口增长,重点做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城市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地方法规。严格禁止早婚早育、非婚生育和计划外生育,稳定生育水平。通过发展经济和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增强育龄夫妇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切实保障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加快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和网络建设,确保出生人口质量稳步提高。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体系。倡导敬老尊老的社会风尚。确保退休老龄人口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发展老龄事业,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健、学习教育、文化娱乐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2.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发展基本医疗、卫生监督防疫、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水平。加强卫生监测和预防,降低重大疾病发病率。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强化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合作医疗,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推进世界银行对贫困地区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加强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防疫站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和贫困县医院建设,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城镇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服务体系框架,逐步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卫生保健需求。推进红十字会事业发展。
  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成袁家岗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和中心体育场,推进区县田径场、游泳池、体育馆等体育设施建设。以社区为单元,发展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完善俱乐部制,把竞技体育全面推向市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市场开发,培育和规范体育市场中介组织。争取承办更多的国际性、区域性大型体育赛事。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以巴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特色文化,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努力创作文艺精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进重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国泰大戏院、重庆科技馆、重庆艺术馆、重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加强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实施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规划,基本做到每个区县(自治县、市)拥有至少一所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积极发展文物、博物事业,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博设施,加强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演出业、美术品市场、艺术培训业、文化娱乐业等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事业。组建以重庆日报社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建设西部光盘生产基地。建设重庆书城。组建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建成重庆有线电视大厦,完成广播电台中波发射台迁建工程。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加快档案自动化建设步伐,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建立重庆地情资料中心。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坚持政府指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扩充社区管理职能,承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剥离的部分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构建以街道为依托、居委会为基本单元、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的社区服务网络。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抓好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建设,发挥社区在社会保障、老龄事业、民政救济、便民利民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新型现代化社区。
  3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十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要尽快达到小康,并加速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
  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倡企业根据自身效益和完善激励机制的要求,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企业职工收入。积极稳妥地进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试点,增加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在地方财力增长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公务员收入。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拓宽就业领域,保障人民生活。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合作,增加就业岗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加速乡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大在职和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强劳动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劳务中介组织,规范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就业。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执行离退休制度。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改革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加快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抓好重点行业的安全整顿。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