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城镇化战略。把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有机结合,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以都市圈为中心,布局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若干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城镇群。努力探索城市带农村的发展新路,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
  ──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绿色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3.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西部大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办好“四件大事”取得重大成果,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位居西部地区前列,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实现2010年前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打下坚实基础。具体目标是: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大大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5%。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竞争力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到13:43:44,就业比重调整到50:16:3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0%。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城乡结构较大改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2005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区县特色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区域布局趋向合理。
  ──构筑起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瓶颈”约束全面缓解。以高速公路和城区快速通道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通达深度和快捷程度大大提高,主城区内、主城区至外环半小时内到达,最远县8小时内到达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功能和容量有较大提升,生产和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网络与信息具备安全保障功能。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和防洪抗旱减灾三大体系保障程度大幅度提高。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高效完备的能源网络基本形成。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较大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到2005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183万人以内。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有效。重点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三峡库区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三峡库区二期移民任务全面完成,三期移民顺利推进。五年完成建房安置移民41.6万人和静态移民补偿投资131亿元,城镇和企业迁建后成为库区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市民素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继续提高,城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
  ──体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小企业全面完成改制,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要素市场培育、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竞争与合作,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五年总规模达到30亿美元,“走出去”战略取得较大成效。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较大改善。“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全市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提高到30%;解决城区居民危陋房问题,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4平方米。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汽车开始加速进入家庭。
  ──公共服务不断充实,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城乡劳动者就业机会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转移农业劳动力200万人以上。城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服务能力提高。社会风气、社会信用和社会秩序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结构调整
  4.以结构调整作为“十五”计划的主线。结构调整是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必须全面估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和农户的主体作用,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相结合,以战略性调整为主。注意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与渝西经济走廊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关系。突出抓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个环节。发挥比较优势,有进有退,形成特色经济。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调整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结合起来。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形成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的新机制。
  经济结构调整要在继续抓好扭亏脱困的同时,着力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灵活的运营机制“三大基础”,促进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5.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强农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必须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实施科教兴农、综合开发、城镇带动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加工转化率和商品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及效益持续稳定提高,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以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主体,加速传统粮猪型结构向农林牧渔复合型结构转变,建立优质、高效、低耗的新型农业结构。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保持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种子工程”,加强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加优质粮食品种生产,扩大保健食品作物种植。因地制宜,加快果、菜、茶、药、烟、桑、香料、花卉和优质牧草等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优质瘦肉猪比重,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山羊、兔等草食牲畜,积极发展家禽。合理开发水域资源,积极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因地制宜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布局。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着力抓好水果、林特土产、药材、茶叶、烟叶、牛奶、蚕茧和天然香料等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大中型龙头企业、优质名牌产品和绿色产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积极推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乡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市场建设、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迁移,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抓好良种引进和选育快繁、农产品加工保鲜和储运、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生物灾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普及和推广应用,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力量,建立多层次的技术成果推广中心和服务网点。加快建设全市农产品市场信息网和气象信息网,建设辐射长江上游的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展农业中介组织,培育农业经纪人组织。面向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培养适用人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