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已于2001年1月16日经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目标
1.发展基础和宏观环境
2.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3.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二、结构调整
4.以结构调整作为“十五”计划的主线
5.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6.集中力量发展五大支柱产业
7.重点发展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
8.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9.大力发展服务业
10.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11.改善所有制结构
12.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三、区域布局
13.构筑三大经济发展区
14.加速城镇化进程
15.发展区县特色经济
四、三峡移民
16.多途径安置三峡库区移民
17.加快库区城镇搬迁和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
18.加快库区经济发展
19.抢救和保护库区文物
五、基础设施
20.建设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21.建设市政基础设施
2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23.增强能源保障度
六、资源环境
24.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
25.加强生态建设
26.改善环境质量
27.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七、科技教育
28.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29.加快发展教育
30.开发人才资源
八、社会发展
3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32.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3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4.扶持贫困地区发展
3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6.坚持依法治市
3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九、改革开放
38.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9.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40.改善经济调控
41.发展开放型经济
42.优化发展环境
十、政策保障
43.产业导向政策
44.积极平衡的财政政策
45.促进投资增长政策
46.鼓励和扩大消费政策
47.完善收入分配政策
48.规划组织实施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1年1月16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序言
改革开放20多年,重庆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迈入新世纪,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制定并实施好“十五”(2001-2005年)计划,对于尽快实现重庆新的振兴,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和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开好头,起好步。
本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政府战略意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政策取向,是我市“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规划总体上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指标是预期性、指导性的。在规划纲要指导下,由重点专题规划、行业规划、区域规划支撑和具体化,并通过年度计划加以体现和实施。
实现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农户等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加以引导。本纲要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及部分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政府将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
一、发展目标
1.发展基础和宏观环境。“九五”期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紧紧抓住设立直辖市、三峡移民迁建和库区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5.9︰42.3︰31.8调整为2000年的17.8︰41.3︰40.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5.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12.8%,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1.7%。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409亿元。集中力量加快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城市形象明显提升。“五三六”扶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18个贫困区县全部成建制越温达标,建卡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366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82万人。一期移民全面完成,二期移民顺利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达到62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1%,达到1892元。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扭亏脱困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有良好进展。扩大开放取得新的成绩。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展良好。科教兴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前进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增长的基础比较脆弱,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城镇化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城乡就业面临新增劳动力、国有企业减员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峡移民重新就业等多重压力,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力度不够,可持续发展支撑条件较差;三峡库区移民和扶贫开发任务繁重;国有企业活力不够,要素市场发育不快,社会保障能力弱,政府职能还不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外开放度低。“十五”期间,我们必须着力缓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争取在发展中加快解决这些问题。
展望今后五年,重庆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国内外综合实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创新能力和体制创新成效将成为决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特征,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峡移民开发等重大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主动迎接各种挑战,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促进重庆跨越发展和实现新的振兴。
2.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十五”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以办好“四件大事”为主要任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埋头苦干,加速推进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为此,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定位是,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窗口和辐射带动功能。关键是着力构建都市发达经济圈,带动全市经济增长;构建渝西经济走廊,形成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形成全市可持续发展新的支柱力量。
──科教兴渝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培养、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和适用型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信息化战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加速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