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农业局《关于杭州市“十五”期间种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全市已建主要作物种子生产基地3万亩,年生产种子量400万公斤,可供300万亩粮油作物种植,并在省外建立杂交水稻、大豆和蔬菜特约繁育基地2000亩。
  (五)种子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按照《种子法》的要求,基本理顺了种子管理机构,落实了队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种子执法和质量监督管理,加大了许可发证、市场检查和查处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共核发种子经营许可证538份,查处种子违法案件273起,规范了经营行为,促进了种子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市的种子工程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按照农业现代化和种子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种子产业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育、繁、推结合不紧密,科研、生产、经营相脱节,难以形成合力;管理体制封闭,经营少而全,自给自足的区域性经营格局尚未打破,缺少有带动力的行业龙头,形不成优势,竞争力不强。二是引种试种力度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粮、经、特、畜专业间发展不平衡,引种规模不大,起点不高,特色不明显,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种子品牌不多。三是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现有设施以单机为主,缺乏高档次、成套现代化的标准加工、检验设备。四是种子管理队伍人员少,经费缺,监督检验和管理手段落后。五是对种子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项目建设分散重复,档次低,发展后劲不足。
  二、“十五”期间种子工程建设思路和目标
  总体思路是:按照《杭州市种子工程建设规划》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品种选育、引进和提高良种覆盖率为重点,以质量为中心,加强种子基础建设,积极推进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一体化转化,由分散的小而全生产经营向专业化企业或企业集团转化,由区域的自给型生产经营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转化,实现种子产业化和行业的现代化。
  我市“十五”期间种子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加大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力度,适应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在抓好市属科研所育种科研的同时,加大种子经营单位的科研投入,积极主动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及国内外大型种子企业的联合和合作,每年引进新品种不少于200个。品种引进要体现名、优、特、新,重点是高产优质、商品性好、有市场潜力的品种和有利于改进地方品种品质及育种的亲本材料。搞好观察鉴定和区域试验,结合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建设设立新品种展示区,加强示范,扩大影响,提高引进品种的应用推广率。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