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效益明显、辐射力强,在国内具有较高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在积极扶持公益型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引导若干行业或领域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充分挖掘文化娱乐业本身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加快商品性质明显的门类和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大力发展会展业。在电影、电视、艺术表演、新闻出版等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组建一批富有生机活力的报业、出版、图书销售、影视、音像和娱乐等文化领域的企业集团。实行以历史文化名城拉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大力拓展境外文化市场,加快构建粤港澳文化交流网络。进一步放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鼓励境内外机构、企业、个人依法投资和经营文化产业。逐步扶持发展和规范文化中介机构,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加强市场管理,规范经营行为。
(十)农林牧渔服务业
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养殖业良种工程,健全以良种繁育供应为重点的产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的监测和管理体系,实施对农产品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名牌农产品的认定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系统、农业科技推广咨询系统、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业预报预警系统,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咨询服务。
以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为基础,建立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以及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加强农技、畜牧、水产、农机、经营管理等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加强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特别是建设好国家级、省级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和农产品流通协会等,鼓励农民加入农产品流通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较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五、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规划管理和政策引导
研究制定可操作的、符合国际惯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第三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和改进对第三产业工作的管理。计划部门要发挥对第三产业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的作用。做好各行业规划和政策衔接,促进政策合力的形成。制定引导社会和民间投资参与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深化价格、投资、财税、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重点抓好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清除束缚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二)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不断完善全省交通、电力、通信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完善经济法规体系,建立规范的收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对企业的规费和税收征管,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继续办好中国国际(深圳)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会,鼓励发展科技风险投资。
(三)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进入市场竞争
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改革步骤,加大对垄断行业改革力度,清理和取消妨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限制,逐步打破电信、铁道、市政、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国有经济的垄断局面。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放宽行业准入限制,鼓励和促进集体、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经营一般商品的国有及集体流通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参与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四)积极推动经营性领域实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