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兴行业发展迅速。房地产、电信、文化、体育等新兴行业在改革中稳步发展。1999年,房地产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的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的13.4%、5.1%、2.5%,“九五”前四年年均增长分别达12.9%、12.3%、12.5%。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电信业和网络服务业高速增长,2000年电话普及率达38.8部/百人,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2%和96.6%,全省有线电视用户约700万户。旅游业迅速崛起,预计2000年我省入境旅游人数65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40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4.52亿美元。社区服务取得初步发展。新兴的知识密集的法律、会计、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及设计、广告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表一
广东省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1995年 1999年 年均增长
GDP 5733.79 8464.31 10.2
第三产业 1988.24 3178.69 9.1
批发零售 568.65 866.83 10.9
交通运输 427.81 745.15 7.5
房地产 214.53 426.66 12.9
社会服务 236.44 371.07 11.9
教育文化 101.49 161.52 12.3
卫生体育 52.44 79.03 12.5
4.第三产业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外商投资第三产业的领域已从改革开放初的饮食服务业和旅馆业扩展到商贸、文化、体育、娱乐、旅游、卫生、教育、电信、科研、房地产等行业。1990-1999年,我省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67.5亿美元,年均增长26.2%。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20.6%扩大到1993年的29.9%,后缓慢降到1999年23.3%。
5.第三产业已成为我省新增就业的主体。传统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较大空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专业化、技术化的新兴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1999年,我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40.49万人,比1995年新增161.89万人,占同期全社会新增从业人数的66%。
6.珠江三角洲成为全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心。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基础条件良好,经过近年的迅速发展,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在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占七成以上。1999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9%。广州、深圳已成为全国性的商贸中心,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具有相当国际影响的外贸基地。
(二)问题与不足
1.总量不足,结构欠优。目前,我省第三产业比重不仅低于世界发达国家(超过60%),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1998年印度第三产业比重达45%),与现代化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产业整体素质不高,行业发展不平衡。信息咨询业、科技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业等发展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房地产业等仍需进一步规范管理和加快发展。
2.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步伐有待加快。不少服务业市场准入的限制较多,竞争不充分。市场法制建设薄弱,市场规则和市场组织不健全。电信、铁道、港口、市政、外贸、教育等行业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领域还比较多,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仍以政府制定和管理为主,尚未建立市场决定服务产品价格的机制。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科技服务等领域缺乏自我发展机制。许多行业尚处于产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还需加快。
3.国际化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较弱。第三产业整体开放程度还较低。除房地产、旅馆、娱乐等行业外,多数服务行业仍然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资,服务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