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相结合,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与资金密集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注重改造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拓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加快乡镇工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把市场机制调节功能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结合起来。
(三)调整预期目标。
1.产业结构预期目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调整为19:45:36。农林牧渔四业比重调整为45:1.4:52:1.6。汽车、石化和食品、医药、电子五大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达85%。新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
2.所有制和企业组织结构预期目标。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一汽、吉化、森工等30个大企业集团实力进一步壮大,力争有5个集团销售收入超100亿元,5个超50亿元、10个超20亿元,一汽、吉化等10户企业成为在国内外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名牌企业。
3.区域布局和城乡结构预期目标。全省设市城市达32个,建制镇达530个,其中形成2?3个大城市,“十五”期间城市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长吉经济走廊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春、吉林两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县域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
三、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一)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村工业化。着眼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途径,全面提高农产品品种和品质,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到2005年,农村三次产业结构比重预期达到36:42:2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预期达到52%。
突出工业拉动,加速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黄龙、德大、德欣、凯帝等龙头企业为载体,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主攻玉米、畜禽、参茸等特产精深加工,加快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设备,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和改造一批规模大、技术起点高的大型骨干项目和龙头企业,开发生产具有吉林特色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安全食品及饲料系列产品,创绿色品牌。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推进乡镇企业与国外大企业的合资合作,加快体制、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和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相对集中。探索农业工厂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种植业和精品畜牧业。本着提质、节本、增效原则,面向市场,积极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优质绿色专用、特用玉米,以及绿色水稻、大豆、杂粮和经济、饲料作物,推动特色农业发展,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绿色农业。积极推广良种畜禽,进一步提高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优质精品畜禽商品基地,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重点建设畜禽良种工程、无规定疫病区、动物保护工程、草原生态工程、饲料工业体系和信息及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