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计委提出的《吉林省“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

  效益农业开始起步,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适应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22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优质高效农作物及绿色食品发展加快,订单农业规模逐年扩大。畜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了以粮食、肉牛、生猪、肉鸡、参茸特产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汽车、石化为支柱,食品、医药、电子为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结构框架。汽车和石化工业,经过多年的改造和扩建,实力明显增强。目前,两大产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5.2%,成为全省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食品、医药、电子等优势产业在“九五”期间实现了快速发展,产值占全省比重已达到14.7%,成为全省工业增量的重要支撑。机械、冶金、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通过调整和改造,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改善,部分产品竞争力有所增强,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以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群为生产实体,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4大领域为主攻方向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新兴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层次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5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科技、教育等基础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商业、饮食、服务等传统产业服务领域得到拓宽,层次、质量明显提高;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房地产等新兴产业迅速兴起。整体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吸收劳动就业、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型企业集团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培育壮大了一批跨地区、部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0年,全省拥有大型企业212个,占规模以上企业个数的7.7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的69.62%。1999年拥有企业集团9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的62.7%。其中具有一定国内国际竞争力,资产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24户,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9户。
  非国有经济比重迅速提高,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伴随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国有经济开始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领域,逐步成为推动全省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体制创新和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显现出其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发展势头。非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达到51%。
  区域经济特色逐步形成。长、吉两市经济辐射中心的带动作用日趋显著,两市实现利税占全省的份额已达到62.5%,长春市对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农业中东西各具特色,东部以林业和特产业为主,中部以粮、畜为主,西部以畜牧业和经济作物为主。初步形成了以长春的汽车、农产品加工及高新技术产业,吉林的化工、化纤工业,通化的医药工业、白山的矿产业及特产业,延边州的林产工业和医药工业,松原的石油化工和粮食深加工工业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格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